![](/Files262/BeyondPic/2022-12/9/1670546940041074499.jpg?h=618&w=950)
今年以來,清水縣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推進各項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衡化、高質量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供給能力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Files262/BeyondPic/2022-12/9/1670546940099073595.jpg?h=480&w=950)
加大投入力度,夯實基礎,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18鄉鎮配備副科級文化站長1名,為260個行政村配備專職或兼職文化工作人員1名,組建民間10人以上文化社團260支5200余人。加強鄉土文化人才培養。舉辦文化人才培訓班2期,對鄉鎮文化站長、文化專干和農家書屋管理員、電影放映員、民間文化社團負責人進行了集中培訓,有力提升了基層文化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文化素養。聘用三區文化人才到鄉(鎮)文化站從事群眾文化活動和文藝輔導工作,為鄉村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力量保障。加強公共文化載體建設。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整合資金資源,全面實施鄉鎮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中心、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建設工程,夯實鄉村文化事業發展基礎。投資4940萬元,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中心260個,實現了村級綜合性文化中心全覆蓋。投資690萬元為全縣18鄉鎮260個行政村購置數字電影放映機,實現了行政村數字電影放映全覆蓋。積極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總分館管理系統和移動數字圖書館覆蓋18鄉鎮,260個村級服務點通過移動數字圖書館開展數字圖書借閱,基本實現了總館主導下的資源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通借通還。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充分發揮文化館在縣域公共文化建設中的樞紐作用,推動流動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進農村活動,通過分館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基層,向群眾提供菜單式、訂單式服務?h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每周免費開放時間達56小時以上,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周免費開放時間達40小時,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周免費開放時間達到30小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無線WiFi全覆蓋。
![](/Files262/BeyondPic/2022-12/9/1670546976829055895.jpg?h=577&w=950)
創新文化載體,提升質量,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采取建陣地與育人才相結合、送文化與種文化相促進、創特色與樹品牌相統一的方式,創新文化活動載體,豐富文化活動內容,提升文化服務質量。壯大隊伍“強”文化。加強城鄉文化隊伍建設,采取“發揮自身優勢+適宜引導”的方法,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潛力,組建農村秦腔自樂班、廣場舞表演隊、老年合唱團、夕陽紅舞蹈隊等一批群眾文化團隊,常年開展交流演出,讓群眾變身文化主角登上自己的“草根文化舞臺”,帶動群眾文化活動積極開展。截止目前,全縣共組建民間10人以上文化社團260支5200余人。突出特色“育”文化。傳承并發展民間藝術、特色藝術和民間文化,引導優秀農民文化團體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時節開展文藝展演、秦腔自樂班、廣場舞表演、非遺展演、皮影戲表演以及棋類、球類、秧歌比賽等活動,活躍了鄉村群眾文化生活,社火、秧歌、剪紙、手工編織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積淀了鄉村文化底蘊。全縣有2項民俗特色文化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水道教音樂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依托活動“種”文化。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動,舉辦“毓秀軒轅湖炫彩華章夜”特色燈展、“炫彩華章夜·詩意軒轅湖”詩會等30多項大型文藝活動。組織開展清水木人摔跤、清水皮影戲進校園進社區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激發了廣大師生的文化熱情,增強了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創新機制“送”文化。持續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戲曲進鄉村”“紅色文藝輕騎兵”“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非遺”展演等文化服務活動,每年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演出60場次,送戲曲進鄉村活動演出108場次,各類文化活動65場次,豐富了城鄉群眾文化生活。深化交流“興”文化。持續加強文化交流,舉辦甘肅清水縣—天津河北區慶國慶東西部協作文藝惠民演出天津德云社相聲專場義演,完成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為民”服務基層活動中國交響樂團走進清水演出活動和甘肅電視臺《大戲臺》欄目在清水拍攝錄制,激發了文藝創作活力,提升了清水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Files262/BeyondPic/2022-12/9/1670484206071035193.jpg?h=633&w=950)
豐富文化內容,提升內涵,推動服務高質量發展。乘“云”而上,釋放公共文化服務潛能。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實施數字賦能工程,推進數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建設,搭建受眾在線閱讀、在線分享、網上查詢、文物網上展覽、文化活動網上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滿足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的疊加影響,舉辦線上文化活動11項,共計46場次,觀眾4.8萬人次,舉辦“名家談傳統文化”線上直播活動、主題展、小知識線上講解、全民數字閱讀等活動94場次,累計閱讀量達8.9萬人次,開展文物線上展覽25次,網上參展9.003萬人次。依托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開展藝術慕課,推出豐富、便利的“云”教學系列課程,與全國用戶共享,打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面向基層群眾提供菜單式、點單式、預約式的一站式服務,使公共文化服務“政府端菜”與“群眾點菜”相結合。推陳出新,繁榮文藝精品創作。鼓勵引導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緊扣時代主題,積極創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文藝精品。圍繞奮進新時代·喜迎二十大主題,精心創作舞蹈《燈火里的中國》、歌曲《花舞北山幸福來》、小品《點一盞心燈》、音樂快板《奮斗新征程·喜迎二十大》、現代秦腔劇《花開新時代》等文藝精品,為二十大的召開營造良好的氛圍。積極創作抗疫詩篇《中國中國,我歷經滄桑,飽經風雨的祖國》、方言快板《同心抗疫在清水》、音樂快板《居家隔離防疫歌》及繪畫、剪紙等文藝作品,用傳統的藝術形式鼓舞人心,以“藝”抗疫,助力疫情防控。傳承文脈,留住鄉村文化記憶。依托縣域歷史文化資源,以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為基礎,以遺產展示和文化傳承為核心,以鄉村博物館建設為載體,多措并舉深入推進“歷史再現”工程,已建成各類鄉村記憶博物館9個,其中5個已列入甘肅省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名錄。持續加大文化文物保護力度,實施宋墓博物館墓室頂部滲水處理工程,落實賈川鄉梅江村古村落博物館建設資金20萬元,并向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申報了梅江村“拯救老屋行動”特色村落保護項目。投資500萬元實施軒轅谷白河村24戶民宿改造項目,建成水磨坊1座,對公共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鄉村旅游體驗。
![](/Files262/BeyondPic/2022-12/9/1670484330070084539.jpg?h=533&w=950)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