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事關群眾生產生活,也事關經濟社會發(fā)展。今年以來,清水縣把解決群眾出行問題當做重點民生工程來抓,傾聽群眾需求,靶向發(fā)力,在城區(qū)建成蘇屲便民橋和三中人行天橋,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礎建設,也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近日,記者來到牛頭河風情線,一座貫通牛頭河兩岸的紅色門式索塔懸浮橋矗立在牛頭河上方,兩岸居民來來往往,電瓶車、自行車有序通行。
清水縣永清鎮(zhèn)蘇屲村人行橋建設項目位于清水縣永清鎮(zhèn)8號路北側,項目投資500萬元。設計橋梁南北走向,橫跨牛頭河,連接軒轅大道與蘇屲路人行交通。隨著近幾年西部城區(qū)的不斷拓展和蘇屲及其周邊花舞北山旅游業(yè)態(tài)的形成,原本連通南北的李崖大橋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兩岸居民的出行及縣域發(fā)展需求,該工程的建成,進一步完善了城區(qū)路網結構,使南北向交通聯系更密切、便捷。
據清水縣住建局市政園林中心主任王好學介紹,“蘇屲村人行橋建設項目于2021年立項。該橋梁建設總長度105米,為門式索塔懸索橋結構,工程于2022年1月動工,2022年9月10日竣工。該橋的建成,進一步方便了周邊群眾,同時也對花舞北山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以前想去縣城只能從李崖大橋走,要半個多小時。這個橋建成之后方便多了,現在只要幾分鐘就可以通過,去花舞北山游玩也更加便捷了。”住在附近的居民開心地說。
蘇屲人行橋的建成,不僅暢通了河道兩岸居民的出行道路,也連通了南北兩岸的景觀線。簡約時尚的橋體造型將花舞北山和牛頭河風情線沿岸新修的景觀帶相連接,水景公園、亭臺樓閣、生態(tài)步道、漫天花海相互交融,對于完善提升縣城“五大板塊”,助推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縣東關十字路口,三中人行天橋項目已進入了工程尾聲。記者在現場看到,橋梁主體工程已架設完畢,呈平面梯形布置的橋面連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下設7個下橋步道,施工人員正在進行護欄的焊接和安裝工作。
“三中人行天橋是2022年縣委縣政府實施的重點民生工程,也是新建城市景觀工程。天橋為鋼結構,平面呈梯形,橋長175米,橋寬3.3米,橋高5米,項目投資約500萬元。”清水縣住建局天橋項目負責人楊韜告訴記者。
據了解,三中人行天橋自今年8月初開工建設,現已完成電力、通信桿線遷移、基樁、橋箱主體工程。橋面鋪裝、護欄安裝、橋體亮化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預計將十月中旬完成施工并交付使用。
天橋建成后將實現人車分流,減少行人平面過街對車流影響,提升道路車輛通行效率,緩解區(qū)域交通壓力。同時,也將進一步改善出行條件,保障附近師生和居民過街安全,降低交通安全隱患。
今年,清水縣按照“東西延伸、南北拓展、產城融合、功能完善、凸顯特色”的總體思路,把縣城南北兩山納入城市規(guī)劃區(qū),突出資源整合、功能互補、產業(yè)配套、業(yè)態(tài)齊全,完善提升縣城“五大板塊”,讓小縣城展現“大格局”。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總抓手,大力推進海綿城市、森林城市建設,謀劃實施牛頭河濕地公園、生態(tài)河堤、南北濱河路、軒轅水景街等項目,加快推進“十泉十美”水景公園、“口袋公園”和“五大增綠添花工程”建設,著力塑造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充分彰顯“半城山水一城綠,融合發(fā)展人似花”的特色山水精致公園城市風格。健全“五橫十八縱”城區(qū)路網體系,做好地下空間利用和綜合管廊建設,新建立體停車場,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穩(wěn)步推進棚戶區(qū)、老舊小區(qū)、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和租賃住房供給,吸引更多農村人口向縣城流動。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落實社會力量參與創(chuàng)城“五項機制”,規(guī)范城區(qū)綜合執(zhí)法,通過內外兼修,讓城市“好看”又“耐看”、“宜居”又“宜人”。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