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1/BeyondPic/2022-9/29/1664331135169066594.jpg?h=534&w=950)
近年來,清水縣緊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不斷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全面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功能,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大力厚植文明新風,著力打造山清水秀、村美人和、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Files261/BeyondPic/2022-9/29/1664331154892065768.jpg?h=532&w=950)
金秋九月,豐望鄉陳馬村仍舊山青水秀、綠意盎然。平坦寬闊的通村水泥道路,綠意盎然的沿路草坪,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寬敞干凈的活動廣場,整個村子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韻味獨特。
豐望鄉陳馬村黨支部書記陳潔文說:“我們積極發揮村黨支部黨建引領作用,通過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在常態化衛生保潔方面,我們通過門前三包制度,給農戶配發衛生清潔用具,對戶內實行垃圾分類回收。”
![](/Files261/BeyondPic/2022-9/29/1664331228756039234.jpg?h=536&w=950)
戶戶有院子、家家有花園。走進今天的陳馬村,村民不禁贊嘆:“陳馬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景”。豐望鄉陳馬村村民辛旭兒說,“以前條件差,相對來說現在村子里的衛生環境比較整齊,大家都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磚瓦房,自來水也吃上了,還有休閑廣場,感覺和住在城里沒啥區別,日子很幸福。”
![](/Files261/BeyondPic/2022-9/29/1664331285844095620.jpg?h=534&w=950)
豐望鄉著眼實現全域環境凈化、綠化、美化、秩序化、常態化目標,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凈化行動,著力打造出門見花、移步換景、處處聞香的靚麗景觀,用農村人居“小環境”構筑美麗豐望“大生態”。同時,豐望鄉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切入點,通過法治德治相結合、扶貧扶智相結合,用活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長廊、文化墻、文化廣場、農家書屋、先進典型評選等鮮活載體,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重孝”“尚賢”的中華美德,廣泛開展美麗庭院、文明戶、好婆媳創建活動,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持續推動全村形成良好的家風、淳樸民風,厚植精神支撐和文化滋養,全面構建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村莊發展環境。
![](/Files261/BeyondPic/2022-9/29/1664331253056021986.jpg?h=535&w=950)
去年以來,清水縣探索提出“產業定帶、帶上選村、村分等級、梯次推進”的鄉村建設工作思路,目前已建成省級示范村10個,縣級精品村30個、達標村60個。立足“一站一品”、“一村一策”統籌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垃圾革命、廁所革命、風貌革命等緊密銜接,在做好農村綠化、環境保護的同時,以路域整治為抓手,累計栽植行道樹1638公里,建設公路景觀節點21處,完成河道河岸綠化285公里,打造河岸景觀節點13處,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提升了鄉村面貌。大力推行“路長制”“門前三包”等制度,推廣“三筐一桶”戶分類、“兩點三場”村收集、“一鎮一站”鎮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實現了全域無垃圾目標。組織發動群眾在房前屋后、村莊空閑地和路域開展“植綠護綠”活動,建成綠化美化節點132處,彰顯了“一村一景”鄉村印記,促進鄉村宜居宜業、涵養文明鄉風,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逐步變成現實。(圖/文清水融媒記者 馬成龍 趙甲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