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清水縣按照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總體要求,圍繞創建“省級鄉村建設示范縣”,緊盯“14+6+5”建設內容,提出“產業定帶、帶上選村、村分等級、梯次推進”創新的思路,以“八抓”行動助推鄉村示范行動創建,著力打造“形態美、生產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美麗田園鄉村,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是抓規劃引領,突出鄉村特色。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按照“聚力打造示范村、特色發展旅游村、鞏固提升達標村、加快建設薄弱村”的思路,根據村莊區位條件和發展趨勢,在調研、踏勘、研判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區域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等綜合因素,因地制宜,確定村莊發展定位、開展村莊規劃編制,最終形成“多規合一”村莊規劃。
二是抓資金保障,突出硬件升級。緊盯交通道路、巷道硬化、供水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4.71億元,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短板弱項。其中,村組道路硬化、村道安全生命防護和特色示范路建設投入資金6778萬元,村內小巷道硬化、配套水渠修建投入資金4107萬元,水源工程建設、農村供水信息化建設投入資金2298萬元。在10個省級示范村、27個精品村和達標村統籌安排資金6661萬元,實施道路硬化、雨污管網、路燈監控等項目,有效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鄉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目前,已建成村組道路硬化、村道安全生命防護和特色示范路等105條122.35公里;完成小巷道硬化33萬平方米,配套修建水渠1739.25立方米;完成水源工程建設2處。
三是抓產業培育,突出發展優勢。研究出臺29項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做大做強果品、畜牧、蔬菜、中藥材、小雜糧“五大特色產業”,全力推進特色產業片帶建設,種植各類糧食作物67.4萬畝,完成果園提質增效管理46萬畝,新增規模養殖場8個。全縣“三品一標”累計認證產品達24個,入選“甘味”品牌農產品1個,特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探索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戶”模式,大力開展撂荒地整治,完成復耕復種16.2萬畝。積極推行“互聯網+協會+市場+勞務站”模式,累計輸轉勞動力8.2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項目5個,持續加強光伏、風電后續管護,確保易地搬遷戶收益資金6000元以上。
四是抓鄉風文明,突出內力驅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挖鄉村文化資源,在村莊布置中,以字言喻、寄情于景,使用大量圖案雕塑、文字標語弘揚傳統文化,注入鄉村氣息、嵌入鄉土情懷,以自然溫柔的方式,引導村民“擁黨愛國、友愛友善、愛村護村”,形成和諧淳樸的人文環境。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發揮基層宣傳陣地作用,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抵制陳規陋習,有效解決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大力開展十佳好媳婦、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評選活動,全面推廣“道德紅黑榜”,積極引導群眾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走出了一條共創共建共享的鄉風文明綜合治理之路。
五是抓環境整治,突出建管并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扎實推進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用水保障。健全“戶分類、組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新建賈川等鄉鎮垃圾焚燒站3座,累計建成垃圾焚燒站17座、鎮村污水處理站33個、衛生戶廁4.9萬座,村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常住戶改廁率達93.78%以上,農村污水基本實現應收盡收,有效處理,達標排放。積極動員干部群眾,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深入開展以“三清理四整治五提升”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堅”行動。大力推行“巷長制”、“門前三包”“日掃日清”和“督查問效”等制度,實行全天候清掃保潔,充分利用閑置地皮、廢舊器具打造美麗休閑廣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潔宜居。
六是抓群眾參與,突出主體地位。堅持把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作為示范創建的基本要求,在示范村研究確定建設項目時,發揚民主、廣聚民意,主動邀請老黨員、土專家、村民代表等參加討論,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做到制定方案符合村情、順應民意。同時,各示范村通過村民知情大會、村社微信群等平臺,廣泛宣傳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的各項政策,積極發動群眾,主動參與鄉村建設工作。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