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水縣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立足“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目標,把牢優勢產業主線,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打造強村富民“新引擎”。
近日,走進白駝鎮化嶺村蔬菜基地,一座座大棚錯落有致,黃瓜、西紅柿長勢喜人。大棚里的蔬菜從6月開始上市,采摘期持續到8月中旬,棚均收益預計在5000元左右。
“我們化嶺村有168戶722人,今年種植萬壽菊260畝,蠶豆100畝,高標準大棚40座,養殖小區一處,預計今年能增加村集體收入24.5萬元。截止目前,已到賬資金15.2萬元。”白駝鎮化嶺村黨支部書記劉會明說。
白駝鎮化嶺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發展為核心,以轉型為動力,引進發展特色產業,強化產業政策扶持,創新強村富村思路,走出了一條“多業并舉,共同富裕”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鄉村振興之路。依托天津河北區社會幫扶資金,在化嶺村建設高標準保溫日光大棚40座,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8萬元。建設現代化畜牧養殖小區1座,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7.8萬元。種植萬壽菊260畝,蠶豆100畝,預計增加村集體收入3萬元。光伏收益分紅16.1萬元。全年累計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34.9萬元。
白駝鎮鎮長王文說,“2022年,白駝鎮以白駝河流域萬壽菊、蠶豆、金銀花等特色種植為產業基礎,依托中央三部委項目、東西部協作項目、縣財政資金銜接項目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采取四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通過村級光伏電站增加村集體收益;第二種模式是依托項目帶動增加村集體收入,白駝鎮共實施村集體項目10個,以6%進行分紅,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第三種模式是依托特色產業種植,增加村集體收入;第四種模式是盤活村級和閑散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今年全鎮預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280萬元。目前,已實現村集體增收137萬元,收入達5萬元以上的村占95%以上。”
據悉,白駝鎮憑借自身氣候、土地、生態等資源,引進龍頭企業,引入外來資本,村集體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在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基礎上,保障入股村民的穩定收益,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目前,全鎮范圍內種植萬壽菊3882畝、蠶豆10000畝、金銀花300畝、飼草玉米3100畝、洋姜2000畝、小雜糧4400畝。全鎮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0個,堅持用項目帶動資源優勢,激活發展“新引擎”,將“輸血”功能轉化為“造血”功能,不斷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