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古稱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縣名。位于甘肅東南,天水東北,渭河上游,東鄰陜西省寶雞市隴縣,南接天水市麥積區,西靠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相連,是“羲軒桑梓”甘肅的東大門,素有隴上要沖、關中屏障之稱。全縣總面積2012平方公里,總人口33.72萬,其中農業人口29.58萬。現轄15鎮3鄉、260個行政村1028個自然村、1118個村民小組。近年來,先后榮獲第五屆至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縣、國家級衛生縣城、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國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國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中國體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城市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溫泉之鄉、甘肅省軒轅文化之鄉等殊榮。
清水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秦始祖非子首封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古絲綢之路關隴大道上的重鎮。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置邽縣,開中國郡縣制先河,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置清水縣,至今已有長達2700多年的建縣史。始祖文化、先秦文化、漢唐文化、宋(金)元文化積淀豐厚,境內發現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190余處,出土珍貴文物近萬件(標本),縣城北側的李崖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2011年全國重大文物考古發現第13位。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為清水親筆題寫了“軒轅故里”。
全縣耕地總面積108萬畝,有林地1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9.86%,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近年來,相繼建成小泉峽百里生態長廊、邽山生態園、花舞北山公園等生態景點,城鄉公路全部實現綠化,全域無垃圾治理成效顯著,“兩山青翠、碧水中流,花香滿徑、綠意傾城”的生態效應全面彰顯。已勘明各類礦藏20多種,土地資源、水資源均為天水市之最,清水薄皮核桃、花牛蘋果、清水半夏、野生沙棘、食用菌、花卉等農特產品,以及名列全國十三大名泉之一的湯浴溫泉,被譽為“中國一絕”的龐公玉石開發前景廣闊。清水還是絲綢之路尋根祭祖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軒轅故里、非子封邑、充國家鄉、清水溫泉、生態花園、康養福地等文化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獨具魅力。
今年以來,緊緊圍繞打造甘肅省特色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加工基地、黃河上游康養及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隴東南清潔能源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地兩區”發展定位,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及其加工業、康養及大健康產業、能儲一體清潔能源產業、文旅農康融合發展產業、園區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六大產業板塊”,構建多點支撐、多元發展、多極增長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干鮮果、畜牧、中藥材、蔬菜、小雜糧“五大特色富民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按照“一區三園”總體布局,啟動建設紅堡生態工業園、黃門清潔能源產業園,改造提升東關工業園,以風電、光伏為主的清潔能源裝機總量達到162.44兆瓦,農特產品加工、大健康產品加工、清潔能源、酒飲食品、礦產資源開發、新型建材等地方工業穩步發展。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態勢良好,建成森林康養基地6個,養生館50個,開發大健康產品30多種。2021年,實現生產總值40.87億元,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增長7.2%;固定資產投資34.37億元,增長3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增長1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2億元,增長1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50元,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0元,增長10.4%。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