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0/BeyondPic/2021-6/2/2106020922a5dc4f4068612891.jpg)
在清水縣高峰梁村級光伏電站,一片片光伏電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讓人眼前一亮,一條條電纜源源不斷地將電流傳輸到電網。管護員王振寧仔細巡查著光伏光伏設備運行情況。“現在年齡大了,不能外出務工,在光伏電站一年能收入12000元,還能夠通過光伏扶貧項目分一點紅利。”
在清水縣白駝鎮永安村和萬安村,與王振寧一樣通過公益性崗位的方式選聘到永安光伏電站項目區的管理員還有18個,一年固定的收入和分紅,使他們實現了穩定增收。
為王振寧鋪就陽光脫貧路的是國家能源局幫扶援建的光伏扶貧項目。從2014年開始,清水縣已建成各類光伏扶貧電站833座,總裝機容量達102.442兆瓦,把光伏增收的網絡延伸到了全縣18個鄉鎮121個貧困村,牢牢兜底住了脫貧群眾返貧風險的底,也為清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Files260/BeyondPic/2021-6/2/2106020922a0180ab26708f666.jpg)
巧借東風 儲備綠色新動能
2014年底,清水縣被甘肅省發改委、省扶貧辦列為全省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拉開了前所未有的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序幕。同年,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光伏扶貧”工作的會議紀要》和《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兩個政策性文件,國家能源局是清水縣定點幫扶單位,從國家層面為清水給予政策、指標和項目傾斜扶持。為了確保光伏扶貧項目順利落地實施,清水縣組建了光伏項目建設用地工作專班,在永清、白駝、松樹、黃門4個鄉鎮11個行政村流轉土地7370畝,同時規劃光伏產業園3萬畝并調整了用地屬性,確保了項目順利落地。
清水縣在脫貧攻堅任務重、縣級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使項目及早建成運營,讓貧困群眾盡快受益,清水縣利用財政資金啟動建設,一邊建設一邊融資,采取“政府投資、引進企業投資、群眾自籌”資金籌措方式,多渠道、多元化融資破解了項目建設資金不足的困局。“縣財政連續三年整合涉農資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33億元,群眾自籌246.8萬元,引進企業投資3.85億元。”清水縣發改局局長李國禎說,“我們還爭取到了國家能源局、天津河北區東西扶貧協作和省、市扶持資金,共5400萬元;保證了項目順利推進。”
50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是國家能源局定點幫扶和天津市河北區東西部協作幫扶的重點能源項目,建設中,國家能源局、甘肅省發改委和能源監管辦、省電網公司多方協調,及時解決聯村電站升壓站建設和并網送出難題,提出,與同場區在建三峽新能源白駝60兆瓦風電項目合建110kV升壓站,共用送出線路,實現了資源、技術、人員的共享,節約投資成本7000多萬元。50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創造了同期全國光伏扶貧電站領域單位造價最低、技術標準最高、發電效率最好、建設速度最快、受益貧困戶最多的“五個之最”。
2015年,華博智源清水20兆瓦光伏扶貧電站建成,2018年綠動新能源30兆瓦光伏扶貧電站建成,2019年白駝50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成,2020年三峽新能源清水白駝60兆瓦風電項目建成,31座村級電站,800座戶用電站密集建成并網發電,在清水縣形成了光伏、風電并存,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共贏的新能源發展格局。
![](/Files260/BeyondPic/2021-6/2/21060209226160a3e6ea3f31bd.jpg)
追風逐光 跑出脫貧加速度
“只要天氣好,我就收入,這些板子一年能發電3800多度,一度7毛2元,一年能收入3000元。”看著屋頂上亮晶晶的光伏板子,清水縣永清鎮張楊村李有生心里比蜜還甜。
2016年,清水縣在31個村建設分戶式扶貧光伏電站,李有生騰出了家里晾曬玉米的屋頂,架設起了10片3000瓦光伏電板,從此享受到了光伏扶貧的紅利。和李有生一樣,清水縣617戶貧困戶通過縣上每戶補助兩萬元,個人掏四千元的“陽光”政策,未來20年,每年將有30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入賬。
光伏扶貧就像一個“陽光存折”,同時也惠及著貧困村,通過光伏扶貧項目的分紅,實現了村集體收益的增長。白駝鎮永安村的山梁上,13萬余塊深藍色光伏發電板閃耀光芒,每年6000萬千瓦時的電量,通過電纜源源不斷地送入到國家電網,這是2019年8月國家能源局幫扶建成的48.8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項目。
“每個季度我們村上都會收到光伏分紅資金,按照“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方式給貧困群眾分配后,村上每季度有6000元收益,這為村集體開展公益事業積累了資金。”白駝鎮萬安村支部書記楊金龍說。
![](/Files260/BeyondPic/2021-6/2/2106020922af4156ba4dc145ca.jpg)
2020年10月,清水縣共投資7.2億元三個總裝機容量102.442兆瓦光伏扶貧項目建成并網。光伏收益的每一筆資金都與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錢袋子”緊密相連,清水縣18鄉鎮121個貧困村和9089戶貧困戶都通過光伏扶貧獲得了收益。
清水縣發改局局長李國禎說,光伏電站收益的60%用于群眾就地就業增收,動態設置公益性崗位1300個,人均年收入1.2萬元;收益的40%用于121個貧困村的集體公益性事業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
三峽新能源清水白駝60兆瓦風電是清水縣招商引資項目,投資4.49億元,2020年9月24臺風機實現全容量并網投運,是清水首個風力發電項目。按照風電項目幫扶協議,在風電場20年運行期內捐贈幫扶資金1100萬元,每年將擇優篩選1到2個村進行扶持補助,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輻射帶動群眾增收。
在國家能源局高位推動下,新能源扶貧項目為清水帶來了更多財稅收入,9089戶貧困群眾每年也都有了3000元保底收入,牢牢兜住了脫貧群眾的返貧風險。截至2020年5月底,累計結算到121個貧困村到村收益713.43萬元,村均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90萬元。以光伏為基礎的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清水縣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成為促進當地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近就業的“勞務市場”和助貧增收的“錢袋子”。
![](/Files260/BeyondPic/2021-6/2/2106020922a501e7f7fc35083c.jpg)
農光互補 趟出生態建設特色路
在清水縣光伏扶貧項目不僅培育壯大了新型綠色產業,鼓起了貧困群眾的腰包,也趟出了清水生態建設的新路子,通過采取“光伏+藥材”“光伏+飼草”“光伏+養羊”等“農光互補”措施,實現了光伏產業效益最大化。
清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景華說:“光伏長效產業和短期種養殖產業相結合,有效穩固了項目區域內的水土質量,推動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一地多用,立體開發,循環發展,產生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按照目前年發電量計算,清水光伏和風電新能源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2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16萬噸、二氧化硫2560噸、一氧化碳970噸、氮氧化物1533噸、煙塵量468噸,極大地改善了局部生態環境。
![](/Files260/BeyondPic/2021-6/2/21060209223e535e60c0ae6a88.jpg)
收益分配 公益事業變為群眾“分內事”
村集體經濟弱小,村級公益事業資金欠缺,是制約鄉村發展的難題,清水縣光伏電站的建成,電站確權到村,村集體有了一定經濟積累,收益40%的由村集體支配,徹底解決了農村公益事業缺資金、無人干,管理難的問題。
清水縣陽灣村,現在每周都要進行三次村莊環境衛生整治,建檔立卡戶出勞力積極參與,清除垃圾雜草,整治衛生死角,幫組五保老人和殘困家庭打掃戶內衛生,這樣的公益勞動在陽灣村已成為常態,并以制度形式確定了下來。
陽灣村支部書記劉毛生說:“我們村是一個舊莊,環境整治工作量大,群眾下地干活忙,經常叫群眾打掃,次數多了,來的人就少了。現在村上有了光伏分紅,極大地調動群眾參加勞動的積極性。”危舊墻拆除、排洪渠清理、道理維修、文化活動等一些難以立項、群眾反映迫切、資金需求量較小、受益面廣的村級公益項目都可以順利開展。
全縣村級光伏電站收益累計撥付到貧困村4723.9萬元,村均39.04萬元,121個貧困村動態設置公益性崗位1325個。村“兩委”班子按照村民參公益事業的務工次數進行按勞取酬,這杜絕了“平均分”、“一發了之”和建檔戶坐等收線、“養懶漢”等弊端,發揮了村級組織在群眾中的引領作用,對于助推鄉村振興進程、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走農村基層善治之路,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