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0/BeyondPic/2021-6/1/210601104145b9e1dcd0ab59e1.jpg)
近年來,清水本地香菇深受消費者歡迎,種植香菇也為許多群眾打開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清水香菇已初步形成了品牌,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
在永清鎮雙場村的香菇大棚里,村黨支部書記馬商兒正和村民們給菌棒“翻身”,一排排長勢喜人的香菇棒再過段時間就能長出頭茬香菇。據馬商兒介紹,在發展香菇產業之前,村里的村民大多靠著種地、務工來養家糊口。四年前,雙場村開始發展香菇種植產業,吸收村民參與到香菇種植當中,經過探索嘗試,村民們逐漸掌握了香菇的生長習性,現在的馬商兒只需要通過一看二摸兩種方法就可以為雙場香菇“診脈”,“從香菇種植情況來看,這兩年收入比較可觀,尤其是20戶建檔立卡戶每年能增收1-2萬元。”
![](/Files260/BeyondPic/2021-6/1/2106011041959e55256b453dcb.jpg)
曾經的雙場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有131戶596人。近年來,雙場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成立黨社合一的晨陽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取中央三部委、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項目發展資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貧困戶”模式,2017年建成香菇種植大棚20座,2018年,雙場村依托晨陽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動員10戶貧困戶貸資入股30萬元,合作社成員集資入股20萬元,村集體土地入股6.2畝,建成總投資99.5萬元的豆制品生產扶貧車間,引進豆制品加工企業負責生產經營,合作社每年保底分紅10萬元。實現合作社收益16.9萬元,村集體收益1.6萬元,貧困戶分紅4.8萬元。今年,結合種養業提升行動,購進菌棒2萬棒,吸納20戶脫貧戶參與分紅,帶貧分紅每戶每年600元,同時吸納15名脫貧群眾參與香菇種植,每月男工保底分紅3000元,女工保底分紅2400元,在一年的生產經營凈收入中還可實現10%的二次分紅。
雙場村村民蔡應菊說,“我今年在香菇大棚打工四年了,每年收入2萬元,包括帶貧分紅收入和大棚務工收入,靠種植香菇我家的收入有保障了,今年就娶上孫媳婦了!
每年6月中旬,雙場村便可收獲第一茬香菇,之后每隔一段時間都可以收獲一茬,村民們對發展香菇產業信心滿滿。
![](/Files260/BeyondPic/2021-6/1/21060110414406a55d9bb103b8.jpg)
近年來,永清鎮雙場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立足村情實際、搶抓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大棚香菇等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已成功注冊“雙場香菇”品牌,讓“小香菇”發展成大產業,掘開富民增收的“源頭活水”。
![](/Files260/BeyondPic/2021-6/1/2106011041719ef390839e4842.jpg)
說起香菇種植,雙場村黨支部書記馬商兒打開了話匣子,“村集體為愿意種植的村民提供大棚、菌棒等物資。以后,我們要做品牌認定,擴大產業鏈,讓雙場香菇走向全國各地市場,讓香菇作為支柱產業,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幫助群眾持續增收,穩穩走向小康。”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基礎,清水縣依托群山環抱、森林廣布的自然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態體系、加工體系、經營體系,已建成生產基地10個,培育“初祖農耕”縣域公共品牌,清水香菇等農產品被收入國家級重點扶貧產品目錄。國有農發公司投資建設食用菌產業體系,健全“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夯實產業振興基礎。
![](/Files260/BeyondPic/2021-6/1/2106011041c1675ea04c35ddc1.jpg)
清水縣農發公司董事長張偉告訴記者,“十四五時期,清水將打造1個核心示范區,年生產菌棒1000萬棒,建成100個食用菌種植基地,規模達到1000畝,黨建引領園區示范帶動1000戶農戶戶均年收益達到1 0萬元,食用菌產業年產值過1000萬元,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保ㄇ逅诿接浾撸和醯 劉嘉)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