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選擇 堅守 接力
![](/Files260/BeyondPic/2021-5/12/0b992a1e-41e3-46d0-80d7-b6e7f3e66559.jpg)
張金霞和“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資助協會志愿者們在一起。
![](/Files260/BeyondPic/2021-5/12/16b90eca-1a30-4916-933c-e8c3e491a2e9.jpg)
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楊棟拉著張金霞說自己的工作趣事。
![](/Files260/BeyondPic/2021-5/12/6b6fdf53-760b-449a-9bd6-f138f33cf74b.jpg)
家訪結束后蔡哲豪送張金霞出門離開。
![](/Files260/BeyondPic/2021-5/12/5163dbe8-3d7e-424d-a8ee-6dfa3237558b.jpg)
劉鵬飛父親向記者展示十幾年來收到資助的信封。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一件事情堅持20年,你能做到嗎?
她,就做到了。
20年間,她始終懷抱著對弱勢群體的愛,翻山越嶺,走村串巷,為貧困兒童找送物品、聯系好心人,為公益行動堅守。
她,就是貧困兒童口中的“張阿姨”,清水縣“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資助協會理事長張金霞。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賺了多少錢,也不在于他擁有多大權力,而在于他幫助了多少人,做了多少事。”這句簡單樸素的話,是張金霞的座右銘,也是她20多年來一直堅守的信念。
選擇
“貧困兒童救助管理員群”“清水‘一對一’精英群”“貧困兒童救助分群一”“貧困兒童救助分群二”“貧困兒童救助總群”……在張金霞的QQ和微信上,這幾個群一直被置頂,聊天信息總是出現在最頂端。
張金霞告訴記者,自從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只要有消息自己總是第一時間回復,從來沒有拖過半天。有時候下鄉忙,沒有及時回復的,就會在回復時解釋清楚原因。
“這是對愛心人士的尊重。”張金霞一邊回復著信息一邊說,大家愿意通過自己把愛心送到貧困兒童手中,自己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和支持。
今年44歲的張金霞,個頭中等,圓圓的臉上總是掛著淡淡的微笑。因為曾在北京上學的緣故,她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渾身上下透露著干脆和利落。
“您為什么選擇救助貧困兒童這條道路,而且一干就是20年?”面對記者的疑問,張金霞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
這,得從張金霞的學生時代講起。1993年,張金霞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學校,成為村里第一個外出讀書的女孩子。
在北京,不僅改變了她的命運,更改變了她看待問題的視角。
“大城市雖然好,但我作為一個來自大西北的孩子,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論是視野格局還是吃穿住行都遠遠落后于同齡人。”張金霞說,當時老師總是鼓勵自己參加學校社團的公益活動,克服內心的膽怯,尋找人生的航向。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公益,看著社團的學長學姐們為貧困兒童、殘疾人士捐錢捐物,照顧生活起居,我就在想要是村里的孩子們也能得到社會力量的幫助,就不會早早輟學,貧困落后也就不會代際相傳了。”張金霞說。
因為這個想法,畢業后張金霞沒有留在北京,而是回到家鄉——清水縣。
剛回到清水縣參加工作的張金霞,對于怎么做公益,怎么做好公益一頭霧水,只能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身邊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我甚至覺得有些難為情,不好意思公開募捐。”張金霞回憶道。
然而,一次偶然的下鄉活動,徹底改變了張金霞的想法,也更加堅定了她從事公益活動的信念。
那是2001年冬天的一個上午,剛剛從縣財政局調入縣政府辦公室負責實施聯合國兒童基金LPAC項目工作的張金霞,和同事一起去新城鄉張河村開展貧困婦女培訓。在入戶走訪中,年輕的張金霞被一戶村民家的現狀驚呆了:母親因為難產大出血去世,只留下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一貧如洗的土炕上連一張像樣的席子都沒有,更別說是給孩子買奶粉的錢了……
嬰兒“嗚哇嗚哇”的啼哭聲深深刺痛了張金霞的心,善良的她當即掏出身上僅有的200元,交給了孩子父親。
到底該怎樣做,才能徹底幫助這個孩子,幫助這個家庭呢?回家的路上,這個問題一直在張金霞的腦海里盤旋。經過反復思考后,張金霞想到了在北京讀書時的同學。她通過傳真把這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告訴了同學們,倡導大家為這個家庭獻愛心。
第二年開春,張金霞收到了第一筆募捐款。之后,她不顧路途遙遠,返回張河村將同學們的愛心交到了孩子父親手中。就這樣,一件件衣服,一袋袋奶粉,讓這個失去媽媽的孩子活了下來。
也正是這次的成功,深深地鼓舞了張金霞。從此,她就像“上癮”了一樣,為貧困兒童奔波忙碌、牽線搭橋,一發不可收。
從最初的寫信、發傳真、電話求助,到2010年建立清水縣“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救助網站,20年來通過她的牽線搭橋,來自北京、廣東、山東、湖北、陜西、浙江等地的2000多名愛心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清水縣18個鄉鎮1300個貧困家庭的2300多名貧困兒童和孤兒得到了“一對一”的愛心救助,救助金額累計700多萬元,資助書包、文具、書籍、衣服、食品等各類學習、生活用品累計46萬多件。
堅守
“第一次見到張阿姨是在我家里,那天天氣很熱,她穿著黃色的T恤衫,笑得特別溫柔。”今年14歲的蔡哲豪靦腆地回憶著第一次見到張金霞的場景。
那時候的蔡哲豪,還不知道這個阿姨上家里來干什么。直到爺爺奶奶告訴他,張阿姨是來幫助他的,從此以后他就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背著新書包,穿著新校服,開開心心去學校讀書了。
蔡哲豪一家是草川鋪鎮馮山村村民,在他兩歲多的時候父母離異,父親把他從北京帶回老家的小山村里,留在爺爺奶奶身邊,后來,父親也去世了。貧困的家庭狀況讓原本開朗愛笑的蔡哲豪變得沉默寡言,不愿出門,也不愿意交朋友。
張金霞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第一時間來到蔡哲豪家中看望,并通過“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救助網站為他找到了固定的愛心資助人。
“我們兩口子歲數大了,孩子爸爸去世后,要不是張金霞幫助,這孩子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帶大。”蔡哲豪爺爺蔡德生感激地說,已經七八年了,每年都能收到愛心人士資助的現金和物品。
現在,蔡哲豪已經是一名初二的學生了,不僅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籃球也打得很好。“好好學習,去北京上大學”,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江蘇宜興沈亞云資助現金300元,內蒙古包頭市楊林慧資助現金700元,此書包由金水源大酒店蒲紅霞女士捐贈……在劉鵬飛家中,記者看到紅色的信封擺滿了整張桌子,格外醒目。
張金霞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劉鵬飛這十幾年來收到的,劉鵬飛的父親一一幫孩子把信封留了下來。“現在劉鵬飛正在四川核工業技師學院讀書。我們打心眼兒里感謝這些愛心人士,是他們托起了這個孩子的希望。”張金霞滿懷感激地說。
在和張金霞的聊天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在清水縣18個鄉鎮中,像蔡哲豪和劉鵬飛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看著這些孩子吃飽穿暖,健康快樂地成長,我覺得非常滿足。”張金霞笑著說,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召喚更多愛心人士參與進來,把愛的陽光和希望的雨露灑遍清水大地的每個角落。
從最初小打小鬧式的慈善到現在多人參與的、成熟的公益項目,張金霞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她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之所以能一直堅持下來,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還有眾多志愿者的傾情加盟和家里人的鼎力支持。
“如果說我是‘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救助網站的策劃者,那么眾多的志愿者便是活動的執行者。從發布信息、走訪家庭到登記物資、發放物品,一路上有很多人的身影,100多名志愿者承擔起了調查員、搬運工和司機的角色。”張金霞回憶道,活動剛起步的時候,大家常常騎摩托車到貧困家庭去摸底調查,一年至少要換一次摩托車輪胎,如果遇上刮風下雨,經常需要徒步幾十里到貧困兒童家中。
為了這項事業,張金霞甚至沒有時間為丈夫做飯、為女兒輔導功課,但是他們卻從無怨言,一直默默地支持著她。“女兒上小學之后,我就經常帶她去參加我們的活動,小小的她總是在我耳邊念叨:長大后也要幫助很多很多人。”張金霞說。
現在,救助貧困兒童已經成了張金霞的一種習慣,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年來,她共走訪貧困家庭4000多戶,建立貧困兒童救助檔案3000多份,足跡踏遍了清水縣的各個角落。
接力
在草川鋪鎮磨兒村衛生室內,剛上班不到一年的楊棟正在忙著給前來看病的村民拿藥。穿上白大褂的他,似乎褪去了滿臉的天真和稚嫩,顯得嚴肅而認真。
張金霞介紹,楊棟父親因一場意外成了植物人,他一直與爺爺奶奶還有弟弟相依為命,沒有固定經濟收入,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楊棟便和在內蒙古上班的李永澍結成了“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救助幫扶對子,直到楊棟從天水市衛生學校畢業,一直由李永澍資助他。
“雖然我沒有見過李叔叔,但是張阿姨讓我留了他的聯系方式,每次考試成績下來,我都會發信息告訴他,李叔叔人特別好,總是鼓勵我要堅強勇敢,照顧好家人。”楊棟說,要不是張阿姨和李叔叔,自己根本沒有機會讀衛生學校,更別說成為一名村醫了。
“現在畢業了,我也想像張阿姨一樣,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貧困兒童,傳遞她和李叔叔的這份愛心。”楊棟笑著說。
也是這個原因,從天水市衛生學校畢業后,楊棟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養育自己的家鄉,成了磨兒村衛生室的一名村醫。
“在我準備回來的時候,張阿姨就告訴我,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我覺得很有道理。”楊棟說,一年下來,工作也漸漸步入正軌了,現在除了正常上班之外,自己還在復習看書,準備繼續深造。
能在上班的地方見到心心念念的張阿姨,讓楊棟特別開心。一陣忙碌過后,他拉著張金霞說個不停,一會拿出自己的看診記錄、一會又拿出自己的手機聊天記錄,向張金霞講述自己這段時間的經歷。
張金霞聆聽著,時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還囑咐楊棟頭發長長了,有時間一定要去理一理。兩個人之間的親密互動,如同親生母子。
“現在楊棟也是我們‘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資助協會的一員了。”張金霞說道,這些年來,隨著愛心人士增多,協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志愿者隊伍里像楊棟一樣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他們在協會幫助下長大成才,又加入協會去幫助和他們一樣的兒童。
“這些孩子都是‘一對一獻愛心’貧困兒童資助協會的接力者,把接力棒交到他們手里,我一萬個放心。”張金霞笑著說。
在發揮好“傳幫帶”作用的同時,張金霞還進一步提高貧困兒童的資助范圍和質量,在資助全縣貧困兒童的同時,對因患重大疾病或遭遇不可抗拒突發事件而造成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積極開展救助。
張金霞告訴記者,現在受到愛心資助的孩子越多,范圍越廣,未來接下“一對一獻愛心”接力棒的志愿者也就越多。
現在,在清水縣財政局工作的張金霞,“粉絲”已經遍布大江南北,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找她聯系救助對象。張金霞將這歸于貧困兒童資料真實、資助活動公開透明。她說,正是這些“鐵律”,讓更多愛心人士信任她,愿將愛心捐款交給她。
清水縣“十大突出貢獻人物——十大巾幗楷模”稱號、天水市五一勞動獎章、感動甘肅——2013十大隴人驕子、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這些榮譽的獲得,讓張金霞肩上的擔子一下子重了很多。“這不僅是對我的認可,更是對我的激勵。”張金霞說,只要認準一件事,自己就要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