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廁所、大民生。近年來,清水縣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將糞污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助推貧困群眾增產增收。
“我家以前是土廁所,不干凈,雖然經常打掃,但蚊子和蒼蠅還是比較多。現在政策好,落實資金給我們改造了新廁所,一點味道也沒有了。排泄的糞便還可以用來灌溉蔬菜,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價錢也賣得更好了。”說起廁改的好處,韓坪村陶小花津津樂道。
今年,郭川鎮在全鎮范圍內摸底排查需廁所改造農戶1550戶,截止目前實際完成改造1550戶,完成率達100%。廁所改造后,郭川鎮以無公害廁所為基礎,將糞便經過發酵等無公害化處理,變廢為寶,成為農作物的主要肥料,為農作物增產增質。
在采訪中,郭川鎮干部告訴記者,“廁所修建,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卻關系著農民的幸福生活,是一項復雜的民生工程。廁所是我們每天生活中必須使用的基礎設施,使用清潔衛生的廁所是我們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對于廁所的要求也隨之增加。以前我們的旱廁的排泄物有可能會污染水源,對村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現在廁所改革之后這些問題都不復存在。”
郭川鎮分管人居環境整治的南文斌說,"郭川鎮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點圍繞廁所、垃圾、風貌這三大革命來開展,通過整治,整村的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觀,文明程度不斷提升,下一步,我們將會在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方面常抓不懈。"
郭川鎮廁改工作是清水縣的一個縮影。清水縣根據村莊基礎條件和設施配套情況,推廣“四種模式”新建或改造農村衛生廁所。在供水方便、有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站的易地搬遷新村,新建水沖式衛生廁所,實現了全程無污染排放。在污水管網未覆蓋的山區村,一部分改造成干封式衛生旱廁,通過安裝干封式蹲便器,實現了清潔衛生、無蠅蛆、無臭味,糞液由農戶運送至田間地頭進行埋土發酵處理;一部分改造成雙甕漏斗式或三格化糞池式無害化衛生旱廁,通過密封發酵分解處理后轉化為有機肥料。
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農村衛生廁所29540座、公共廁所21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45%。同時,將農村“廁所革命”與農戶浴室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讓農村居民既用上了衛生廁所,也洗上了熱水澡。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