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天氣越來越冷。在甘肅省清水縣,18個鄉鎮的電商扶貧站因線上銷售火熱而涌動著一股股暖流。
隴東鎮張家村的薄皮核桃、郭川鎮宋川村的富士蘋果、土門鎮倉下村的粉殼蛋、秦亭鎮百家村的土烏雞、山門鎮高橋村的黑木耳……連日來,清水縣每個鄉鎮電商扶貧站的業務人員加班加點,一刻不閑地接單、轉單、辦單,讓貧困村群眾僅半天時間就外銷農產品三四十單,實現網絡交易額少則數百元、多則幾千元。
今年以來,清水縣堅持把電商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立足優勢產業,把握政策機遇,采取縣鄉村三級書記齊抓共管、全縣干部傾心實干、工商等職能部門監管服務跟進等舉措,著力推進電商扶貧工程。該縣探索實施“優勢產業+微媒直銷+全媒體推廣+全民參與”的電商扶貧模式,點燃健全服務體系、補齊人才短板、保證貨源供給、創新營銷模式四把“旺火”,助電商扶貧持續“升溫”,走出了一條電商新型業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子。截至11月23日,全縣260個行政村的貧困群眾累計完成電商交易額1.6億元、銷售額6800萬元,每月戶均增收至少600元。
健全服務體系。清水縣先后籌資2000多萬元保障電商服務體系建設,新建村級電商服務點100個,實現了123個貧困村電商服務點全覆蓋,累計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18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29個,發展個人網店、微店1200多個,逐步形成了“縣有服務中心、鄉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電商服務體系,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技術在貧困山區的推廣應用。同時,縣工商局、商務局、農業局、市場建設中心聯合行動,對全縣電商服務點統一提供以指導培訓、印制包裝、品牌打造、宣傳推廣、監管服務、物流配送為主要內容的全程服務,解除農產品銷售后顧之憂,形成抱團兒發展格局。
補齊人才短板。針對電商人才短缺的問題,清水縣加強專家顧問、技術服務和操作經營三支隊伍建設,成功舉辦甘肅·清水首屆“優勢產業+電商扶貧”高峰論壇,邀請全國知名電商專家把脈問診,聘請12名國內知名電商專家組成顧問團隊,指導貧困村電商發展。該縣堅持“培訓一人、孵化一人、扶持一人、發展一人、帶動一方”的原則,積極推行“1+1+ N”電商人才培訓計劃,主動與省、市電商公共服務機構對接,舉辦電商夜校初級班、提升班、研修班等各類培訓班,組織貧困群眾在線學習。目前全縣共舉辦培訓班272期,培訓干部群眾過萬人,孵化電商實操人員300多人,逐步形成了“縣有專家顧問團、鄉有管理服務組、村有電商經營戶”的電商人才隊伍。
保證貨源供給。圍繞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和“一縣一品”打造,清水縣引進華盛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等農特產品深加工企業3家,成功注冊初祖農耕商標,加快網貨供應基地、產品存貯氣調庫、冷凍倉庫等設施建設,建成農業產業化農特產品供應基地12個、“互聯網+產業扶貧”示范村10個、存儲量10萬噸的氣調庫6個,切實形成收購、加工、儲存“一條龍”的網貨供給體系,保證了貨源供給的穩定性。該縣還著眼產品質量安全,在12個供應基地安裝監控設備,從源頭上對供應產品進行全面檢疫檢測,并同步為農特產品制作二維碼,實現了產地可追溯、質量可監控。
創新營銷模式。清水縣充分發揮幫扶單位、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等資源優勢,建立電商扶貧機制,逐步探索形成“電商+幫扶”“電商+眾籌”“電商+媒體”等發展模式,以電商帶動產業發展、助推精準脫貧。該縣依托“天水在線”等宣傳資源,推行微信直銷活動,降低農民參與電子商務活動的門檻,確保農特產品在網上順暢銷售,貧困村群眾生產的蘋果、核桃等農特產品線上銷售價格與線下相比增長了2至3倍。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