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在清水縣白駝河流域半夏種植基地里,到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
白駝鎮堯黃村貧困戶黃田珍說:“我今年是第一年種植半夏,看到村里種植半夏的人都致富了,我也種植了2畝半夏,政府還有產業扶持,下來半夏種子一分錢都不花,在技術方面多請教村里的半夏種植戶,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爭取到明年能脫貧。”
隨著半夏市場行情一路高漲,加上惠農項目的實施和一批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更多農戶主動學習掌握小拱棚種植技術的要領,而且半夏收益很樂觀,也成為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白駝鎮堯黃村村民堯學平說:“我是第四年種植半夏,去年的半夏收成還不錯,賣了33萬元,純收入在10萬元左右,今年又種了15畝。”
近年來,清水縣在牛頭河川道區大面積種植半夏,主打無公害半夏品牌,種植模式由露地種植轉變為小拱棚設施種植,使得半夏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隨著半夏價格的一路走高,帶動了更多農民群眾自覺投入半夏生產,半夏種植已發展成為清水農民增收的產業。
清水縣充分利用地域、氣候優勢,主打無公害半夏品牌,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使得半夏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清水縣人工種植半夏最早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近年來在川塬區有大面積發展,年均種植面積在2萬畝左右,畝均收入在萬元以上,半夏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