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清水>>正文
清水:加快林業改革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圖)
(2018/10/9 22:06:09)  來源:清水縣委外宣辦  打印本頁

  巍巍群山,雄踞東南,綿延千里,萬峰疊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清水縣林業建設走上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道路。全縣相繼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一至五期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工程、中德財政合作生態造林項目等一大批林業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項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動,使林業生態建設開始向多層次、多功能、綜合開發利用方向轉變。

  特別近年來,清水縣林業生態建設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機遇,按照“興林、強果、富民”的發展思路,搶抓把甘肅打造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南部基地”歷史機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打造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和建設綠色清水、大美清水、宜居清水、富裕清水為目標,圍繞提升“天水休閑度假后花園”形象,立足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森林資源優勢,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公益林管護、“天保”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項目建設,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效率推進,高水平建設”的工作理念,大力實施了“生態美縣、生態興縣、生態招商、生態旅游、生態富民”發展戰略和藍天、碧水、生態、寧靜、安全、環保六大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今日清水,人與森林和諧共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十二五”以來,全縣累計完成各類造林20.29萬畝,公路行道樹綠化1543.4公里,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期間的26.94%提高到了現在的34.81%,有林地面積達124.19萬畝。清水縣先后榮獲“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先進縣”、“全省退耕還林建設先進縣”、“全國林改百強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和“全省國土綠化模范縣”等稱號,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了林區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同步增長。

  城郊南北兩山綠色屏障景色宜人。清水縣立足軒轅文化產業園區總體布局,將紅崖晚照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與軒轅文化產業園、邽山生態園有機融合,全面提升生態園建設品位,將生態園打造成縣域的一張特色名片、文化名片和旅游名片。按照“春花、夏蔭、秋實、冬翠”的建設目標,堅持山、水、林、田、路、景綜合治理的原則,高標準建成城郊北山綠化帶20000多畝,并以打造城郊北山分層次、分季節的花園式生態景觀為目標,于2015年精心打造2300畝的邽山生態園精品示范工程,極大地美化了縣城周邊環境、提升了城市品味,使生態、經濟、觀光、休閑、娛樂融為一體,彰顯了北山的綠色風情。

  小泉峽百里生態長廊彰顯魅力。小泉峽清水、張家川兩縣連接麥積區的交通咽喉,也是全縣對外開放和改革發展的咽喉要道,近年來,清水縣依托小泉峽自然生態稟賦,以峽谷河流為紐帶,把碧水、綠山、古樹和花草融為一體,按照“兩山翠綠、三季有花、碧水中流”的建設標準,堅持因地制宜、精心布景、突出實效的原則,實行片、點、帶全方位綠化,立體式布局,采取荒山荒坡造林、路旁行道樹林帶綠化、懸崖石壁爬山虎優化美化的方式,累計完成綠化美化面積19000畝,45公里莊天二級公路全部高標準綠化美化,努力將小泉峽大峽谷打造成為點上成景、線上成蔭、環上成帶、面上成林、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百里迎賓花廊。

  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凸顯成效。多年來,通過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等林業項目,全縣大面積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已全面形成了東、南、西、北、中5條輻射全縣、縱橫交錯的林網帶框架,石溝河流域、湯浴河流域、黑墨溝流域、白駝河流域、磨兒溝流域等20個流域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良好的區域小氣候已全面形成,森林生態功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一個天藍、水碧、山青、人美、和諧發展的新清水已呈現在人們面前。

  道路綠化通暢工程碩果累累。清水縣以綠色通暢工程建設為重點,堅持高眼光謀劃,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水平推進,根據路形、路段特點,堅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在布局上追求多樣化,在工程上追求精品化,全面形成四季常青,花草成片,層次分明,高、中、低錯落有致的立體生態綠化結構,達到“以綠繞城、以綠連線、以綠環村”的綠化美化效果,基本上實現了公路綠化3個全覆蓋(即:縣域主要交通干道綠化全覆蓋、通鄉鎮主要道路綠化全覆蓋、通全縣260個行政村和121個貧困村通自然村道路綠化全覆蓋)。

  縣域特色果品產業初具規模。在穩步推進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立足當地資源優勢,以發展核桃為重點,全力推進核桃產業體系建設,堅持林果建設齊頭并進,高質量地建成了西靈山、石溝河流域、響水河流域等6個5萬畝干鮮果基地64.4萬畝,實現了“人均兩畝園,收入上萬元”的奮斗目標。2017年全縣干鮮果總產量24.84萬噸,總產值10.12億元,為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核桃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生態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全縣以軒轅文化、先秦文化為主的生態文化建設與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果產業建設同步發展,相得益彰。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湯浴溫泉、三皇谷森林公園、花石崖、秦非子牧馬灘為主體的生態旅游產業鏈己經形成。生態文化體系的建立,更加豐富了林業的內涵與外延,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林果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森林資源管護全面加強。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124.19萬畝,護林防火、森林資源管理、病蟲害防治任務大、難度大,為了切實強化森林資源的管護,清水縣從加強管護隊伍建設入手,著力提高管護能力,一是成立了森林公安分局。二是結合重點公益林管護項目的實施,組建了縣、鄉護林大隊,公開招聘專兼職護林員達500多人,新建護林房72座,采取劃片包干的方式嚴格做到了管護責任、管護制度、管護房、管護人員、管護報告的“五落實”。三是由森林公安牽頭,組織護林員對重點林區、重點地段開展全天候的巡查工作。四是在每年3月、11月護林防火關鍵時節,組織由政法委牽頭,公、檢、法、司、林等部門參與的林業專項整治活動。在全縣范圍內每年進行拉網式的病蟲鼠害防治普查工作。通過以上措施,順利實現了無森林火災年,使森林病蟲鼠害防治率達95%以上,種苗產地及調運檢疫率達100%。

  種苗生產特色突出。按照生態建設種苗為先的工作思路,縣清水縣在抓好常規樹種育苗的基礎上,著力在“名、優、特、新”品種的引進與繁育上下功夫;著力在提高苗木科技含量和苗木質量上下功夫;著力在突出苗木特色與發展優質苗木上下功夫。使全縣的苗木品種結構和苗木質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近五年內,全縣累計育苗達11000畝,容器袋育苗達1500萬袋,溫室育苗15畝,引進繁育并推廣新品種12個,并多次邀請山西汾陽核桃專家現場指導培訓核桃嫁接技術和核桃綜合管理技術,從而填補了清水縣不能自育核桃嫁接苗的歷史空白,為全縣大規模發展優質核桃產業夯實了基礎。

  造林機制不斷創新。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清水縣始終以創新造林機制為工作突破口,有力地提升了林果業建設水平,一是創新栽植機制,結合實際情況,對公路行道樹、德援項目、荒山造林等工程在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的基礎上,采取個體承包工程造林、專業隊造林、國營單位承包綠化、全縣護林員義務植樹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造林的質量。二是創新撫育機制。認真調研,總結經驗,提出并積極推行了“戶退戶撫,聯戶互撫,承包專撫,出資代撫”的撫育新模式,促使歷年造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大效益日益凸顯。三是創新項目帶動機制。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確立了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帶動林果業大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不懈的努力,使項目爭取工作成為林果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為全縣林果業的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活力。

  放眼清水,林下經濟方興未艾,綠色經濟活力無窮,這正是全縣生態文明發展戰略中“點綠成金”的秘訣。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攝影相關圖片
清淺時光,且歌且行(組圖) 曬秋|給你生生不息的希望 天水在線打卡武山魯班山 中國農民豐收節(圖) 天水市秦州區主題菊展(圖) 天水在線打卡武山“金獎”蘋果園 豐收,九月的味道(組圖) 武山“矮(愛)蘋果”紅透了(圖) 中梁“花牛”蘋果開始發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