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清水>>正文
【甘肅日報】小河新村:九臺山下繪畫卷
(2018/4/4 21:23:04)  來源:甘肅日報  打印本頁

【三年決戰奔小康】小河新村:九臺山下繪畫卷

  本報記者崔錦霞 施秀萍 白德斌

  兩旁是整齊排列的二層小洋樓,中間是曲徑通幽、草坪樹木間雜的花園式文化廣場,以及標準化人工草坪室外籃球場和各式健身器材等,小河新村村民則三三兩兩來到這里,散步的、健身的、含飴弄孫的,各得其樂……近日,記者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九臺山下的小河新村,一幅幅幸福畫卷直入眼簾。

  從山上到山下

  “有人來咧!”走在小河新村干凈整潔的道路上,一名約摸四五歲的小女孩喊了一聲就轉身跑回家了。

  “那就去小女孩家看看吧。”大家異口同聲。

  說話間,51歲的女主人高嬌蓮牽著小孫女的手來到院門口,笑著迎道:“進來,快進來!”

  小院分前后院。前院休閑區一側是一方小型花園,一側是洗衣機等日常用具;后院儲物區則連著后門,可直接開車進院。

  “這邊是廚房,這間是客廳。”隨著高嬌蓮進入小別墅,客廳里的木質沙發、廚房里的現代灶具干凈、整潔,顯示著女主人的勤快與精干。

  二樓是兩間臥室、一間客廳和陽臺。床、沙發、電視機、衣柜及擺放均與城市家庭別無二致,春日的明媚陽光透過大大的玻璃照進來,房間里光線明亮。

  “裝修、家具總共花了29萬元左右吧,不算多。”坐在舒服的布藝沙發里,髙嬌蓮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是2015年從距離小河新村2.5里左右的后坡村搬下來的,家里的20多畝莊稼地陸陸續續種上了核桃樹,有四五畝已開始掛果;兒子和兒媳婦年年到安徽的電子工廠打工,每年收入近十萬元;“掌柜的”在附近打零工,每天也能收入個一二百元;自己則專門操心孫子和孫女。髙嬌蓮笑意盈盈——“真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過上這么舒坦的日子!”

  “髙嬌蓮等都是異地搬遷到小河新村的。”黃門鎮黨委書記龐娟介紹道,2013年清水縣遭受暴雨災害,分散在黃門鎮南北高山地帶的農戶受地質滑坡、道路水毀影響,出行成為困難。為解決邊遠山區群眾建房選址難、地理位置差、發展沒出路的問題,黃門鎮依托地質災害恢復重建契機,動員小河、樊家、薛堡、后坡4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的183戶山區群眾,搬遷至交通便利的莊天二級公路沿線的小河村,并按照“搬遷分散村,整合中心村,建設大社區,發展小城鎮”的理念,于2014年投資3900多萬元建成小河新村,“今年10月,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85戶將搬遷入住”。

  “這里以前都是河灘地。”龐娟告訴記者,將山區農戶搬遷到小河村,當然不會占用當地村民的莊稼地和宅基地,要考慮當地人的感受;同樣的,也要顧及到搬遷戶的感受:山區農戶一般上下兩代6到9口人,若建成四合院不僅占地面積大還不夠住,所以當初設計的時候,就從“高”度上找補,設計成上下四室兩廳一廚一衛的小二樓,并按農戶的“老習慣”,一層帶有土炕、廚房、衛生間,方便老人;二樓設計有露臺、落地窗,比較現代化,適合年輕一代居住。

  用心如此,值得點贊。

  從不愿到不舍

  從山上搬下來容易,能住得安穩嗎?

  這就看收入情況了。

  “通過主抓產業支撐,破解搬遷發展難題。”清水縣委相關人員介紹。一是大力發展勞務產業。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十百千萬”勞動力技能培訓提升工程,大大提高就業率和工資待遇,持證家政服務一般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電子工、磚瓦工管吃管住每月至少4000元收入,極大地推動了勞動力從重體力向輕體力、從低工資向高工資轉變;同時,積極同勞務辦等單位聯系,拓寬勞務就業渠道。二是發展第三產業,引導、支持一些會經營、善管理的群眾在附近城鎮從事餐飲、商鋪經營等第三產業,既增加本人收入,又帶動部分走不出去的富余勞動力就業。三是發展培育農業產業。一方面通過協調,讓搬遷戶無償種植小河村原住戶荒蕪的果園、田地,既增加搬遷戶收入,又解決原住戶土地荒蕪現象,實現“雙贏”;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核桃產業,鼓勵搬遷戶在原山地種植核桃樹,并砂化、拓寬道路,方便回原地務農,“到2020年,全縣干鮮果種植面積可達60萬畝,人均達到2畝果園,按畝均4000元收入,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剛開始確實擔心,住到洋樓上,吃啥、喝啥?”髙嬌蓮附和道,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一下子離開既不適應,更不踏實,心里一個勁兒犯嘀咕。現在看來,地里種上核桃樹,路又方便,能當天一個來回,既不撂荒莊稼地又增加收入;加上各種技能培訓,一家子勞力外出也好、就近也好,“掙錢很是方便”。

  從農民到居民

  社區衛生室、電子閱覽室、農行金融服務點、便民服務中心、電商中心……緊挨著文化活動廣場的,是與周邊二層小別墅風格一致的小河社區辦公樓,在一樓,各種便民站點一個接著一個。

  2016年,小河新村獲批為小河社區。

  這可不是簡單換個叫法而已。

  183套二層小別墅,是按“打造新型農村示范社區”的總體要求和適度超前、規劃到位、設施完善的標準建設的,看得見的地面房屋建筑,和看不見的現代化、標準化地下排水、排污管網,再加上新農村的硬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小河社區里里外外都“美”。

  硬件到位,軟件更不差。

  “當初設計時,就將幼兒園、小學、初中、衛生院都設在小河新村中心,確保每戶都離得不遠。”龐娟介紹,此外,還在小河社區辦公樓設立了“七室四中心一基地”,即黨員活動室、圖書室、乒乓球室、放映室、老年人活動室、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再就業技能培訓基地等,滿足社區群眾就近上學、看病、購物、娛樂,確保轄區群眾“小需求不出社區,大需求不遠離社區”。

  邁進小河社區辦公樓二層,同樣讓人“賞心悅目”:綜合辦公室方便群眾開具各種便函、證明等;村史文化館里,收集的“本土”老圖書、老文獻、老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老圖片,讓村民有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村記憶”;黨員活動室里,各種報紙雜志以及相關文件、資料整齊排列,可隨時翻閱;樓道里,“一個支部,一座城堡;一名黨員,一面旗幟”“黨在我心中”等墻面板報鮮活生動……

  “當然,總得有個適應過程。”龐娟說,就拿衛生習慣來說,2015年,她和社區員工天天滿巷道撿煙頭、撿垃圾,這兩年實行戶長制、巷長制,環境衛生大有改觀;群眾習慣也越來越好,沒人亂扔垃圾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以社區管理模式服務小河新村居民,可居民依然保持著原戶籍、原土地、原惠民政策不變的“三不變”政策。

  享受著居民的便利服務,農民的優惠政策還不變,這樣的好事兒,擱誰都歡天喜地。

  據了解,縣委縣政府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將小河新村打造為“宜居、宜游、宜業”的魅力新型農村社區。

  原址鏈接:http://szb.gansudaily.com.cn/gsrb/201804/04/c56439.html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攝影相關圖片
三月的天水,玉蘭花開正艷(圖) 天水伏羲廟春祭精彩紛呈(圖) 天水自古出女神,有詩為證(圖) 天水白娃娃燁冉(圖) 天水的年是一場全民狂歡!(圖) 這樣的天水年,是否如你所愿!(圖 自由路的玉蘭已經含苞待放(圖) 戊戌年春祭伏羲之送神儀式(圖) 為濃濃的秦州年點贊(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