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再次部署,并提出奮斗目標和明確路徑,為我們下一步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奮戰在清水大地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黨員干部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位于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最前沿、服務群眾的第一線,他們在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脫貧攻堅中唱著主角,他們就是派駐在農村的“第一書記”。 近日,清水縣屬媒體開設【我們村的第一書記】專欄,專題采訪報道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典型經驗,激勵全縣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黨的十九大的決策部署上來,擼起袖子加油干,瞄準目標撲下身,鼓足信心與干勁,在脫貧攻堅新征程上持續發力,努力開創新時代清水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我們村的第一書記】
李興興:真心幫扶 實干解困
三月的清水,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早上七點,天還沒有大亮,土門鎮西坡村第一書記李興興急匆匆的來到辦公室,放開了高音喇叭,因為他知道今天要動員全村群眾凝心聚力、再鼓干勁,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果園后續管理任務。
西坡村位于土門鎮南部,轄西坡、張上、西坡新村3個自然村278戶1215人,耕地面積2842畝,現有果園2026畝,占耕地面積的71%,蘋果、核桃、花椒已成為西坡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2017年6月李興興下派到土門鎮西坡村擔任第一書記,從此他的心里開始變得忐忑不安,因為他很清楚“第一書記”不光是一個稱謂,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第一書記”是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帶頭人,肩負著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重要職責,要當好脫貧攻堅的排頭兵,必須得帶頭吃苦、干出成績,干出一番事業才能配得上“第一書記”的稱謂,這對于他來說也許是一種挑戰不可能。
多走訪 勤調研 知民意 解民憂 拉近群眾感情
西坡村是典型的純農業貧困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李興興擔任“第一書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全村278戶群眾一一走訪,了解村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
李興興說:“剛來到村上,不知道該干什么,群眾對我也不信任,感覺自己身上背負的責任和壓力非常巨大,經過反復思考,制定了詳細計劃,挨家挨戶進行走訪,主動與群眾嘮家常,傾聽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能現場解決的現場解決,現場解決不了的我都記錄在筆記本上,回來和村干部一起商量,共同解決。”
張世錄說:“李書記幫我落實了危房改造項目,享受補貼11500元,還建了1畝核桃,2畝花椒,經常來家里了解情況。我女兒出嫁的前一天就來過來問我,看家里有沒有什么幫忙的,有什么需要解決的困難,還幫忙洗菜、切菜等等。”
在他的民情日記本上,我們可以看到詳細記錄著各家各戶的人口、耕地、收入、上學等方方面面問題,有些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有些問題還正在開會商量中,分析問題根源,尋求解決途徑,等等。從這些記錄可以到他可是下足了功夫 卯足了干勁,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不斷拉近了與群眾的感情,為開展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出實招 鼓干勁 辦實事 求實效 加快脫貧步伐
李興興高興的說:“經過半年的走訪和努力,摸清了村內、戶內的全部情況,也為群眾化解了許多矛盾,辦了些實事,群眾對我了解了,信任了,但是群眾對我期望也就高了,要求也就高了,特別是習總書記對我們精準扶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我深感自己的責任和壓力更大了。”
當前,西坡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欠賬,優勢產業還不夠突出,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擼起袖子,撲下身子,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全力以赴打好這場攻堅戰。
李興興說:“我們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列出了問題清單,制定了幫扶措施,在精準施策上做足了繡花功夫,認真組織全村干部群眾學習黨的十九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七個一批”的脫貧工作思路,堅持分類實策,一戶一策的幫扶原則,精準對接各項扶持政策,積極組織幫扶干部逐戶分析致貧原因,找準癥結,明確靶向,認真制定貧困戶脫貧計劃,切實提高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保障脫貧任務按期完成。”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的人的思想觀念改變了,才能激發內生動力,實現早日脫貧。
西坡村張上自然村村民張建義說:“今年我家又新建了2畝蘋果園,地膜、農藥都是李書記幫扶協調的,一分錢都沒有要。”
在發展產業上李興興也是做足了繡花功夫,他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的核心舉措,利用全縣林果業建設的有利東風,充分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貧困群眾意愿,積極宣傳引導群眾發展蘋果、核桃、葡萄為主的特色產業,特別是想方設法引導支持困難群眾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鞏固了群眾脫貧致富基礎。
李興興說:“按照全縣“人均2畝園”的建設目標,全村貧困戶還需栽植果樹375畝。今年我們已經全面完成任務,對歷年果園進行了后續管理,各項工作已全面完成,要實現2018年整村脫貧的攻堅戰已經打響。”
除此之外,西坡村在資金投入上也做足了繡花功夫,依托西坡村扶貧互助協會,為貧困戶落實互助協會貸款80余萬元,修建了文化廣場,村內亮化美化進一步提升。
西坡村村民張正林說:“以前我們村就沒有文化廣場,巷道也沒有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現在巷道硬化了,廣場也修好了,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了。”
從“外來戶”到“主心骨”,從“摸調門”到“定調子”,從“有點隔”到“被認可”,從“有點難”到“一片天”……貧困面前,“第一書記” 有勁頭,貧困群眾才有盼頭。
心系困難群眾 情牽百姓冷暖
在新年賀詞里習近平總書記說“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群眾對“第一書記”期望值很高,尤其是生活困難的群眾的期盼更高。
西坡村村民陳米各屬于政策兜底戶,現在患有腎癌,沒有勞動能力,兒子患有精神分裂癥,常年在家,生活非常困難。陳米各說:“我今年已經77歲了,兒子也有病,沒有勞動能力,全靠李書記幫忙,隔三差五的來看我,對我非常關心,有時候感覺比自己的兒子還親。”
一句話,讓人感慨萬千。村文書張青海說:“李書記夠放下架子、撲下身子為困難群眾辦實事,經常走訪看望村內的孤寡老人,盡心竭力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在暖冬行動中,他積極動員單位干部捐款5000多元,為村內2戶五保戶和1戶低保戶購買了3個火爐、3床被褥、4件棉服、1000斤煤炭等生活用品,并為3戶困難戶免費安裝了節能電炕,讓困難老人感受到了溫暖。”
只屬于過去,扶貧的路上還很長,消除貧困,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更是我們當前的重任。讓我們為“第一書記”喝彩,像他們一樣,同他們一起,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推向前進,從根本上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