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自去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劉金蒼:一個信念 一份執著 一生奉獻
![](/Files250/BeyondPic/2016-7/2/1607011544b9712b7d10df0cba.jpg)
劉金蒼,清水縣隴東學區教師。1978年9月參加工作,至今已從教38年,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在教育教學工作的第一線,擔任小學語文、數學學科的教學工作,先后交替在豐臺小學、王堯村學、尹道教學點任教。
鄉下的小學校,常常是既當校長又當老師,既管教學又管總務,代課也常常是復式班教學。只要是和學校有關的事務都得管,還得常常親自當校工,建個小花園、挖個排水溝等等。常常是自己家里的事擱著顧不上,先管學校的事要緊。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孜孜不倦,把一茬又一茬的娃娃們從一年級教到畢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受到了最基礎的教育。
在隴東,豐臺是個很偏遠的地方,過去的三十年,交通不便,一般步行走一趟鎮上最快得三個小時。遇到雨天,經常是滿路紅泥,被牲口趟過一遍后,每走一步都很艱難。而劉老師在這里一干就是三十幾年,冒雨開會,趟泥趕著牲口馱教科書,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直到最近幾年,豐臺梁上才相繼鏟開了路基、硬化了路面,騎個摩托車,花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鄉中心小學。過去的三十年,都是步行著上班、開會、領書、帶領學生考試、參加“六·一”節目演出等,幾乎每學期都要至少跑那么六七回。而在家里,一大家子人還指望著他來養活。工資低,大面積的土地要種,體力活全仰仗著他來做。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三十多年來,劉老師共教過學生1000多人,所代語文、數學學科教學成績在全鄉學區排名評比中穩居前三名,他指導排練的“六·一”兒童節文藝節目也經常被評為一等獎或二等獎。僅2001年以來的十幾年間,劉老師就先后獲得過2個優秀教師獎、1個先進個人獎、4個優秀輔導員獎、3個文藝節目一、二等獎;2006年9月,他所執教的尹道教學點被評為先進集體;2005年12月,他的論文《應注重課堂提問》在《天水日報教育周刊》刊登發表,2012年他本人獲得清水縣“園丁獎”稱號。他務實質樸的教研實踐精神引起了強烈反響。
取得的這些成績,和劉老師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他一邊自己投資投勞,或爭取鄉村級的項目投資及勞力支持,改善所在學校的辦學條件,還非常注重教學質量,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上去。在他的潛心經營下,學校始終是村里最寬敞、最令孩子們向往的地方,有最漂亮的房子、最美麗的花園、最醒目美觀的黑板報、最好聽的高音喇叭,還能跟著老師念書、寫字、打籃球、做體操、學唱歌、學跳舞,穿著新衣服去中心小學演節目、考試。
由于山區生源分散,辦學條件差,這里只能采用復式教學。三十多年來,劉老師非常重視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潛心鉆研復式教學規律,揚長避短,加強學科管理,確保教學質量。復式教學任務繁重,一天課上下來,他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嗓子冒煙,可他從未訴過一聲苫。近幾年來,他為了更好地把握新教材,改進教學方法,更是不停地為自己“充電”。雖然己年過五十,他全然不顧體力漸衰、視力驟降的事實,決心和年輕同事打成一片干事業。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劉老師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用他最樸實的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學生的愛,踐行著一位鄉村老教師不變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