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自去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董小琴:平凡的崗位 無悔的追求
上邽小學教師董小琴,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教育事業盡職盡責,嘔心瀝血,在教學一線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著教育工作者無私奉獻的歌。她的付出得到了同行的認可,領導的好評,家長的信任。先后獲縣“園丁獎”,鎮優秀教、教學能手。
憑著精湛的教學業務技能,扎實過硬的教學基本功,經過多年的礪煉與積累,成就了她獨具特色的課堂教學風格。在教學工作中,她堪稱“一面旗幟”。她的課,內容深淺疏密的合理安排、重點與非重點的準確把握,難點的適當分散,疑點的巧妙處理,都會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她擅長英語教學,每堂課都能給孩子們留下“干練、明確、透徹、到位”的印象。幽默風趣的講解,通俗明了,談笑間,質疑解惑,潤物無聲;精煉巧妙的練習,學以致用,交流時,扶困轉差,循循善誘。學生時而聆聽,時而操作,時而思索,時而討論,師生繪聲繪色,興趣盎然。轉眼間,課堂接近尾聲,師生都覺得余音縈繞,回味無窮。孩子們興奮地喊:“下一節,還上英語吧”。在教學工作中,大家都叫她“轉差能手”,用“質量”說話,是她對自己一貫的要求。
教學質量就是教師的生命。自踏上工作崗位,她從不滿足于現狀,教好課,是她永恒的追求,帶好學生是她始終不變的努力,當好教師是她一貫的理想。不管什么時候,不論什么情況,抓好教學質量是她最終的目標。分別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在全縣小學畢業統考中英語成績名列前茅。不知有多少個略帶夜色的黃昏,她還在教室里輔導學困生,也不知多少個晨曦微露的黎明,她已站在了三尺講臺,嗓子喊啞了,眼睛熬紅了,但心中的目標從未動搖。 “沒有春的耕耘,哪來荷紅十里”,成績的背后有多少幸酸的付出,師生們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里,大家為她驕傲。
盡管在教學中她已頗有收獲,但她從未停止探索與前進的腳步。教學一線得來的經驗為她在教研方面提供了源頭活水。她善于觀察、敏于思考、勤于鉆研。集思廣益,聯系實際, 2010年7月撰寫的論文《小學科學七法》在“第三屆全國中學理科實驗教學與小學科學教研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論文。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為了將這些得來的經驗之談進一步驗證和推廣,她常會毫不保留地讓別人借鑒,同時自己也大膽地把新方法、新理論帶進課堂,讓課堂教學不斷出現“新面孔”。她希望教研教改能在全體教師中落地生花,蔚然成風。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好中差”,盡管她的課堂教學“新、活、實”,效果良好,但班里總有幾名后進生。面對這些學生,她不冷落、不歧視,既是嚴師,又是慈母。課間輔導,她一改課堂中簡潔明了、口若懸河的教學風格,溫和細致地不厭其煩地講解,輕聲詢問、引導。笑容消除了學生心中的隔閡,鼓勵讓后進生找回自信。有個女學生,在小學畢業后,給董老師寫了一份感謝信,信中說:“我一直是差生,讓人看不起,直到您代我們的英語我才有了信心。因為您能一視同仁地、平等地對待大家,是您改變了我”。師愛如汩汩暖流激蕩在學生心田,董老師就是這樣一位用真情換真情,用人格塑造人格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