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王小紅:癡心行走新聞路
十七年前,王小紅懷著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從繁華的都市來到偏遠貧困的清水縣,與廣播電視結下了不解之緣。十幾年年來,他始終不放棄對黨的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扎根基層,默默無聞地耕耘在廣播電視前沿,當好黨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自己的無私奉獻詮釋著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1996年,剛從蘭州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畢業的王小紅懷著對新聞工作的無限憧憬,來到清水縣廣播電視局,開始了他步入社會、從事新聞工作的第一步;鶎拥墓ぷ鳝h境、工作條件與上學時所夢想的截然相反,他的心一下子仿佛掉進了冰窟里,他開始猶豫、彷徨……隨著采訪活動的不斷深入,他的心深深地被另一種情結打動著、感化著,農民群眾純樸的心,憨厚的情以及基層火熱的生活,社會對記者的厚望,使自幼出身農門的王小紅心靈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感受到新聞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和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鶎泳拖褚蛔侣劦膶殠,永遠都有掏不完的真“金”。當時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訪萬家情,把最鮮活最感動人心的新聞奉獻給廣大受眾。
清水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大部分村組都位于深山溝壑,甚至連自行車也不能騎,采訪只能靠步行。他經常為了一條好的新聞線索,步行二三十里山路。累了,坐在路旁歇歇;餓了,啃口干餅繼續走,有時大半天喝不到一口水。一年365天,他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下鄉采訪中度過。全縣300多個行政村中,多一半村組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由于經常下鄉采訪,村組干部及采訪對象都成了他的知心朋友,農民群眾都跟他“混”成了熟人兒,一見面就會親切的喊“王記者又來啦”。在新聞中心,他堪稱下基層次數最多、發稿量最多、節假日堅守崗位次數最多的人,被同事們譽為“三多”記者。
抗洪搶險、抗旱救災、抗擊非典、防治禽流感、抗爭救災等,哪里有新聞、哪里最危險、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王小紅的身影。在全縣上下抗擊非典期間,為了采訪報道戰斗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他主動請纓,深入發熱門診留驗站,與醫護人員同吃飯,與外出回鄉人員零距離接觸,采寫了《眾志成城抗非典》系列報道8篇,極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戰勝非典的決心和勇氣,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地震波及清水縣,全縣各鄉鎮受災情況如何,有無人員傷亡,災情牽動著各級領導和干部群眾的心,由于當時通訊中斷,無法聯系到其它記者,當時還堅守在工作一線的王小紅聽到領導下鄉查看災情的消息后,毫不猶豫地拿起攝像機奔赴受災一線,當他趕到現場后,眼前的一幕幕讓他驚呆了,金集鎮連珠村、郭川鄉田川村房屋被毀、橋梁坍塌,人員傷亡,記者的新聞敏感驅使他迅速拿起手中的設備,記錄著災區的受災情況、以及災民們開展生產自救的感人場景,老人失去家園的絕望眼神,小孩驚恐的未定表情,還有婦女們無助的哀嚎聲……一幕幕情景都刺痛著她的心,冒著不斷發生的余震,他認真記錄著每一處受災的場面,隨領導在郭川鄉田川村查完災情返回縣城后,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大部分市民在廣場和體育場搭起了帳篷,他顧不上余震不斷的危險,跑回單位趕寫新聞稿,《我縣部門鄉鎮受災嚴重》、《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帳篷課堂書聲朗》等新聞在第二天中午播出后,全縣各界第一時間了解到了各鄉鎮的受災情況,而他拍攝的這些鏡頭也成為我縣上報災情的第一手資料。隨后他被派到全縣重災區蹲點采訪,接連幾天時間,他穿梭在郭川鄉田川村、金集鎮連珠村和豐望鄉槐楊村之間,和災民們一起吃方便面、住帳篷,村民們都見到她,都親切的稱他“小王記者“。他以一名新聞記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感受著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親眼目睹著災民們不等不靠不要、開展生產自救的感人場景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田川災民的一天》、《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大手拉小手共度時艱》、《堅強的后盾 戰斗的堡壘》、《元川村群眾的新家園》、《槐楊村黨支部:用愛心為災民撐起一片天》等一篇篇來自一線,飽含深情的報道在省、市、縣電視臺播出,擴大了影響,凝聚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