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7/BeyondPic/2015-11/23/1511231644210ff66486e44261.jpg)
原地址:http://www.lzcbnews.com/html/2015-11/23/content_348669.htm
53年前,趙元英的婆婆就告訴她,一定要幫忙照看好隔壁的盲眼“叔叔”;25年后,兒媳進門了,婆媳間再現同樣的情景同樣的囑托, 婆婆的“叔叔”自然而然成了媳婦此生要照料的人。
“老人眼睛看不見,對于我來說,無非是添一雙筷子多一瓢水的事。”也許憨厚的兒媳自己都忘了時間,這雙看起來似乎有些“多余”的筷子,在她家的飯桌上已添了25個年頭。
盲老漢吃了 二十多年的一碗面
清水縣土門鄉豐盛村地處縣城西北山區約60公里的地方。
沿著盤山公路蜿蜒爬行,快到山頂時,向遠處望去,被山霧籠罩的村落如同披上一層薄紗。而農家炕洞里冒出的縷縷白煙,成了沿途山區村獨有的景致。
11月12日一大早,劉引菊和往常一樣,早早就起來了。她朝婆婆住的上房望了一眼,只見屋內光線還暗著,因記掛隔壁王爺爺——王啟財的炕是否還熱著,想去看看。
掀起門簾,一股冷風倒灌了進來,她不由得打了寒戰,戴上袖套,推開門走了出去。
出門右拐十余米,一間一磚到頂、白色瓷磚貼面的房子,便是五保老人王啟財的家。
走到門口臺階上,劉引菊扣了一下門環,屋內有聲音傳來:“門開著!”
劉引菊推門走了進去,屋內黑漆漆的,煙味嗆人。她順手拉開燈,看到王啟財坐在炕上,手里握著水煙鍋準備抽煙,屋內彌漫著濃烈的煙味,劉引菊有些擔心了!
“這幾天您嗓子干,讓您不要一大早就抽煙,咋就是不聽呢?”劉引菊一邊伸手摸了摸火炕的溫度,一邊說道。
“早上想吃點啥,燒點漿水拌湯泡饃吃能成不?”
“今兒早上你們吃去,我打天不亮就想喝一口罐罐茶。”兩人一問一答。
劉引菊整理了一下被褥,炕還有些燙手。也用不著客套,打理完這邊,劉引菊返回家給公公、婆婆做早飯。這是她每天要做的事情。
轉眼間,午飯時間到了。和面、搟面、燴臊子,劉引菊又忙乎起來了。
一切準備就緒,轉眼到了飯點。
劉引菊把調料、一盤胡蘿卜絲咸菜端在炕桌上后,正準備出門去喊王啟財吃飯,不料在大門口迎面碰上了老人。
扶著老人上炕坐好,劉引菊趕緊跑回廚房。此時,忙了一早上的公公和腿腳有些不太利索的婆婆也都回來了。劉引菊端來兩碗熱氣騰騰的手搟面,第一碗放在王啟財面前。
“趕快吃,面泡軟了又嫌我搟的面沒嚼頭!”
“你只要不嫌棄我,把這碗面給我經常供上,我就燒高香了,哪還敢挑三揀四。”劉引菊和王啟財開著玩笑,逗得公公、婆婆大笑。
吃著飯,王啟財悄悄地給炕頭上另兩位老人說:“你倆要經常提醒我呢,不能老給這娃發脾氣,你說我吃人家、穿人家的,咋就管不住自己這張討人嫌的嘴呢?”
“你的臭脾氣整個村的人都知道,逮著誰罵誰,誰敢惹你老人家?你愛嘮叨就嘮叨去,我家引菊才不介意呢!”劉引菊的婆婆笑著說。
“引菊,今天的面好得很,明天還是要搟成這樣的哦!”王啟財笑呵呵地說。
“這碗面我給您做了20多年,手法也該長進了些吧,您老就將就著吃,我也將就著做,咱家日子就這樣永遠推下去了!”劉引菊邊吃邊說。
一家三代婆媳共守一個承諾
劉引菊今年45歲,是村民王福潤的媳婦,育有一兒兩女,大女兒外出打工,其他兩個孩子還在上學。
自打嫁進王家的第一天起,婆婆趙元英就鄭重地對她說:進了王家的門,王家的媳婦可能比別人家的擔子要重些,除要照應家里,還要照料隔壁的盲人老漢。
“王老叔就住在我家隔壁,打他母親在世時,母子倆一直都是我的父母照顧,幾十年下來現在都輪到我兒子這輩兒了,我們不照顧怎么辦?”劉引菊的公公說。
王啟財今年69歲,先天性雙目失明,12歲時,父親去世,從此便與殘疾的母親相依為命。由于母子倆喪失勞動能力,照顧他的差事就被劉引菊的婆家爺爺和奶奶接了過來。至今,祖孫三代人已堅持了50多個年頭。
“一家三代人照看我,沒有他們一家人我活不到這個歲數。”王啟財老人哽咽著說。“我什么都干不了,燒炕、洗衣都是引菊干,一天三頓飯都在她家吃,他們家早就把我當自家人了。”王啟財感動地說。
“18歲那年,我嫁到了王家,那時候婆婆就已經在照顧他了!”73歲的趙元英回憶起多年前的事,記憶猶新。
趙元英說,那時候是人民公社,家家戶戶的口糧要從生產隊去領。她記得很清楚,每次給隔壁王老叔送飯,都是定量送的,每頓盛一小碗放在炕頭,招呼吃了就行。
“那時家家戶戶日子過得緊,飯里清湯寡水沒油沒鹽,當時不給王老叔定量送,一是怕吃多撐著了,二是擔心下一頓沒口糧了!”趙元英回憶說。
趙元英進門后,婆婆就跟她一遍遍地囑咐:“我身子骨現在還硬朗,可以照顧他們母子,以后萬一我干不動了或不在了,你一定要把他們好好照料下去。”
婆婆的話,趙元英記了大半輩子,也照做了大半輩子。
王啟財48歲時,殘疾母親離他而去了。從此,他的一日三餐、吃喝用度,全部成了趙元英一家的事。
“1957年,我家就是五保戶,現在也是。國家政策好,這家人更好。我雖說眼睛看不見,但記著他們家的好心好意。”王啟財對過去的事記得一清二楚。
25年前,劉引菊嫁給趙元英的兒子王福潤,結婚的第一天,趙元英如同當年自己的婆婆囑咐她一樣,鄭重地把新媳婦叫到身邊,把照顧王啟財的接力棒又送到了劉引菊的手中。
按村俗輩分,劉引菊應該叫王啟財爺爺了。“婆婆給我說完后,還專門領我去王爺爺家看了一下,當時走進那個黑乎乎的屋子后,看見他正蜷縮在炕上,實在可憐。”劉引菊回憶說。
看到這一幕,劉引菊二話沒說,就從自家背來一些柴禾,為王啟財燒熱了炕。
從此,劉引菊開始接手照顧王啟財的一切飲食起居。天氣好時,有空時就扶著老人出去走走,曬曬太陽。
莊戶人一年四季都忙,對于劉引菊來說,家里家外的活多得似乎忙不完。8年前,本來身體硬朗的婆婆不小心摔斷了腿,那段日子,劉引菊忙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自那以后,一條腿安上假肢的婆婆再也沒有以前那么利索了,有些忙給兒媳也幫不上了。
“前幾年,遇到陰天下雨,婆婆的腿就疼得無法走路。公公也年齡大了,幫不了我什么忙,丈夫一年四季外出打工,孩子也還小,我還種著七口人的地,管理著一個3畝果園。每天照顧完老的又要看小的,那幾年確實有些苦。”憨厚的劉引菊低著頭、搓著布滿老繭的手說。
為了讓自己的時間夠用,劉引菊在時間分配方面精打細算。“我幾乎每天五點多就起來了,先把家里的事干完,然后就去忙地里的,一天干下來,腳底都跑得疼,只能強忍著。”
雖然忙,但劉引菊從沒忘記當初對婆婆的承諾,照顧好王啟財成了她一天必修的功課。
即便如此,有時手里活一忙,難免會鬧出誤會。
有一次,因為家里的一點急事,劉引菊給王啟財的炕沒有燒熱,他就鬧著說討人嫌了,“引菊不想照顧我了”。鄰居聽到后都說王家這是何苦呢,大半輩子了一點好都沒落下。然而,對于王啟財動不動發脾氣早已習慣的劉引菊卻呵呵一笑說:“老人無依無靠,有怨氣了讓發一發,心里就踏實了!”
隨后,劉引菊還是一如既往對老人呵護照顧。
婆婆趙元英看著眼前憔悴的兒媳,心生愛憐。她說:“人家富人家給后輩兒孫留下的都是家產,我們家窮,沒什么家業,能傳下去的也只有把這么個大活人接輩傳代照顧好,最終給他養老送終。”
“引菊家上有老、下有小,是村里少有的貧困戶和低保戶。”村文書王國強說。據他講,劉引菊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她家老少三代至今住的是娃太爺手里蓋的土坯房,日子過得很是緊巴,住房也看起來已經有些破舊不堪了!
然而,三代婆媳相傳,堅持多年,為了兌現一個彼此間的共同承諾。村里人說,王家一家人不容易,他們是難得的好人!王家雖然生活并不富足,但家中有比富足更值錢的東西,那就是全家人幾十年來一點一滴,傳下來了一份精神。
貧困家庭的好兒媳
據村民回憶,劉引菊娘家自祖輩起,劉氏一門憐貧濟弱、孝老愛親的品行風范就已經在鄰里盛傳。
小時候,劉引菊就十分孝順,白天扶年邁的奶奶曬太陽,晚上給老人端水洗腳。母親做飯時,忙前忙后摘菜燒火、洗涮碗筷也是她分內的事。父母不在家時,照顧弟弟、妹妹,操持家務都不在話下,在村民眼里就是個很懂事的“小大人”。
“即便是自家的事,都忙不過來,何況面對一個毫不相干的瞎眼老頭呢?引菊確實做得不錯。”提及劉引菊一家多年來的無私付出,豐盛村文書王國強動情地說。
“這個人大名叫王啟財,但村里人這十幾年來都叫他‘幸福’。說實話,有兒有女的也未必過得有他這么舒坦,他真的很幸福。”豐盛村老支書感嘆道,“雖然眼睛看不見,一日三餐都有人做,真是享福著哩。”
村民記得很清楚,2008年地震時,王啟財住的一間老屋岌岌可危,村上當時集資給他蓋了現在住的這間磚瓦房。
在這個村子生活了一輩子,劉引菊一家對王啟財的精心照顧,76歲的村民劉蓮英悉數看在眼里。
“‘幸福’比我們都幸福,三輩人照看著哩,吃飯時一碗一碗調好,才送到手里,誰還享過這種福。”劉蓮英老人說。
“農村人一般都是三四個兒女,但兒女成家后,大部分都去外地打工,到最后只有老兩口伴著孤獨過一生。你看我都70多歲的人了,每天還要下地干活,還要里外忙碌,哪像人家‘幸福’,一輩子都有人照看。”劉蓮英笑著說。
“以前我覺得他們一家很傻,三代人照顧一個不相干的人,現在看來,引菊的三個娃一個比一個乖巧,一代人比一代人孝順,我們都羨慕不已。” 一名村民發自肺腑地說,王家幾十年堅守的家德家風,也潛移默化著正在成長的這一代孩子。
■ 文/圖 本報首席記者 王蘭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