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如何才能實現到村到戶精準發力?天水、臨夏兩地通過建立網格化、層級化工作管理機制,統籌各級結對幫扶單位資源。確保精準扶貧能真正切中要害,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長效增長點。
從今年春季開始,清水縣黃門鄉楊李村楊家自然村,就有了縣里專門確定的扶貧包抓干部。這40畝新栽的核桃園,就是縣果業局副局長宋建奇和其他的幾個幫扶干部,幫助村上培育的增收產業。
清水縣黃門鄉楊李村楊家自然村村民 楊萬錄:“原來就靠娃娃打工,現在我們就以核桃樹作為經濟靠山。”
從4月份開始,按照網格化建立結對幫扶機制的思路,清水縣為每一個行政村下派1名縣直部門班子領導擔任“第一書記”、每一個自然村下派1名科級包抓干部。發揮干部包抓幫扶作用和致富能人、先進典型的帶頭示范作用,建立了不脫貧不脫鉤、不小康不罷休的“包干關系”。
清水縣委辦公室主任、永清鎮張揚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王懷珍:“有民情日記、有幫扶思路、有工作計劃;熟知主要任務、熟知鄉域特色、熟知村情戶情、熟知致貧原因、熟知發展需求、熟知增收項目。”
與此同時,清水縣還構架起層級化指揮管理機制,縣上專門成立精準扶貧指揮部,18個鄉鎮設立雙聯扶貧工作站,260個行政村設立雙聯扶貧工作室。三級機構全部制定精準扶貧攻堅作戰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推進圖,實行掛圖作戰、倒排工期、限時銷號制度。
清水縣委書記 劉天波:“再能干的人唱不了一臺戲,必須靠大家的力量,所以我們就充分發揮了各部門、各行業干部的積極性,靠實他們的責任。”
截至目前,清水縣已整合7億元的精準扶貧資金,投入到貧困群眾急需解決的道路交通、安全飲水、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和教育衛生等項目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