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生活中,把“管閑事”當作一種日積月累的習慣,把“管閑事”當成一種臺階來攀登的,還真要算李建斌一份。
李建斌,黃門鄉小河村一名個體經營戶,他本可以經營好自己的小賣鋪。然而,他卻把義務監理、調解鄰里矛盾的難纏事包在自己身上,心甘情愿的把一顆金子般的愛心奉獻給了全村的鄉親們。
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句話當起了義務監理
2013年,黃門鄉小河村決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村300多戶集中選址重建,這樣大的規模在全鄉范圍尚屬首次,工程建設材料的選用、施工進度、房屋質量等一些列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有人算了一筆賬,僅工程質量監督把關這一筆花費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錢肯定要群眾自己出,本來建房就存在著資金缺口,再加上請監理花費,無疑加重了群眾負擔。對此,有人提出要請李建斌做監理。
“建斌在省一建干了20多年,又是二級建造師,雖然現在不干建筑了,但以他多年來來在全村的為人,讓他做監理,群眾肯定放心……”小河村村民李大成告訴記者。
就因為“讓他做監理,我們放心”這句話,李建斌當起了小河村新農村建設工地上的義務監理。起初,建房農戶代表和他商議監理費用的事,李建斌說:“不要錢,就做義務監理吧,既然鄉親們覺得我行,對我又放心,再說了我懂建筑,就為鄉親義務服務了”。
很快,李建斌做義務監理的消息在村里炸開了鍋,他的妻子也在別人的耳朵里聽到老公做義務監理的消息后,很不高興:“咱家又不缺錢,再說了,現在群眾的事情很難辦,而且你又是義務的,背后難免有人會說這說那的,我看你還是算了,在家幫我看店吧”。
面對妻子的不解,李建斌開始做妻子的工作:“為自己村里人的利益著想出點力沒啥,群眾嘛,最關心的就是住房質量,再說了,我懂這行,又不耽擱什么重要的事情,你放心就好了……”經過一番的勸導,妻子最終同意干他義務監理。就這樣,無論白天晚上、天晴下雨,他時常出現在新農村建設的工地上,從未間斷過。
就在我們采訪他的時候,他還和鄉上的干部在工地上,檢查著排水路線設計是否合理,排水管道使用材料是否合格,周圍的朋友都說他從一個個體老板變成了工地上一個地地道道的民工,對于這樣的說法,性格溫和的李建斌總是笑著。
“在樓房封頂的關鍵時刻,我都是和工友們在一起,直到樓房封頂澆筑結束,有時候回家就是晚上十一二點,最令我感動的是,回家后妻子還在等我吃飯……”李建斌笑著說。
真情付出 傾力調解——不是調解員的“專職調解員”
2007年,李建斌從一建回家后,便經常出現在各種矛盾的調解現場,成了村里不是調解員的“專職調解員”,對此他都不辭辛勞,深入到當事人家中了解情況并進行調解。八年多來,他先后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0余起。
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農村矛盾錯綜復雜,常因婆媳不和、婚姻糾紛、夫妻吵架、田間地界問題等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動手打架。 李建斌憑著自己的一片赤誠,通過三番五次的登門說和調解,把矛盾化解在身旁,做到了事不出村組。
當我們問及他調解婚姻糾紛的秘訣時,李建斌說:“要從容面對,作為中間人員,調解矛盾糾紛要有一種韌勁,要慢慢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不化解不罷休。在調解過程中,先作為一個傾聽者,聽雙方當事人講,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自己慢慢的再找個合適的切入點,給他們講親情、講友情、講道德、講光榮傳統,以情動人,慢慢的雙方就接受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他以滿腔熱情為全村排憂解難,作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贏得了我們全村人的擁護和贊譽,為全村的平安和諧作了許多努力,我們都很喜歡他。”該村王令存老人說。
憨實的李建斌給別人帶來了快樂,給村里帶來了和諧。他就是這樣一個,一直游走在在矛盾雙方的家中,直到矛盾成功化解為止的不是調解員的“專職調解員”,就是一個犧牲著自己的時間,卻出現在新農村建設的工地上的義務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