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清水縣在趙充國陵園開展清明節祭掃活動,通過敬獻花圈、誦讀詩歌,集體宣誓、默哀、敬隊禮、表演節目等形式,深切緬懷趙充國將軍的豐功偉績,寄托對他們的無限哀思,大力頌揚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秀麗,縣政府副縣長安智輝,縣政協副主席曹鳳娥參加了祭掃活動。縣政府副縣長安智輝做了講話。
縣文明辦、團縣委、趙充國陵園景區管理局、武警中隊及城區中小學團員、少先隊員400余人參加了清明祭掃活動。
(東關小學合唱《歌唱小二放牛郎》)
此次活動教育和引導全縣廣大干部職工、中小學生以史為鏡,以趙充國將軍為榜樣,進一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感。在趙充國雕像前,全體人員莊嚴宣誓:“讓我們銘記英雄先烈,發揚他們的精神,去開拓幸福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的家鄉更加美麗,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趙充國(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孫,西漢上邽人,是一位能騎善射驍勇多謀的軍事家,在當時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人沉著勇敢,有遠見深謀。少年時,就邊學兵法,邊研究軍事。公元前119年,隨著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舉征討匈奴的勝利,即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公元前99年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被匈奴團團圍困,漢兵幾天無食,死傷增多。充國帶領壯士百余人突圍陷陣,李廣利和大兵緊緊跟隨,全身受傷二十多處,終于解圍而出。廣利將這次情況啟奏皇帝,皇帝面見充國,親自看了創傷,嘆為勇士,拜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時,遷中郎將、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戰,生擒西祁王歸來,升為護羌校尉、后將軍。公元前74年,因隨大將軍霍光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為營平侯。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敗羌人進犯。后來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張,這對當時支援頻繁的戰爭,減輕人民負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響到后世。充國死后與霍光等人一同畫肖像于未央宮,溢曰壯侯,葬于邽山之陽(今清水縣城西北的李崖),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全體人員默哀)
(活動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