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520.jpg](/Files243/BeyondPic/2014-11/28/1411281733cae3636cd33c753e.jpg)
(太陽能熱水器已走進千家萬戶)
近年來,清水縣把發展農村再生清潔能源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利用為切入點,走“多能互補”之路,發展高效能源,引領農村低碳生活,不斷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DSC_2524.jpg](/Files243/BeyondPic/2014-11/28/1411281733c1bc6970f0f5361e.jpg)
(理由沼氣做飯)
筆者在金集鎮瓦寨村采訪時,村民李永賽家正在做午飯,當問及沼氣使用方便不方便時,他就“啪”一聲打開沼氣灶,火苗很旺,呈純藍色。他說:“以前燒水做飯都是燒煤和柴,現在用免費的沼氣,既省錢又環保。我家的沼氣是2007年建成的,一直在使用,既干凈又快捷,還不產生費用,非常適合我們農村”。當問及沼渣的更換和處理時,他更是滔滔不絕的談起了沼渣的好處,沼渣是我們的稀缺資源,我們自家的還不夠用,我家有7畝蘋果園,沼渣是最好的肥料,一旦沼氣池一滿,村上有專門的抽渣車,我們直接抽到車上,拉到果園里,很輕松的,不需要費多少人工。他還說:給蘋果樹施沼渣肥效好,果樹生長期長、病蟲害少、腐爛病少、葉肥果大、果面光滑、果子硬度好,易保存,這也是沼氣給我們帶來的經濟利益。
![DSC_2547.jpg](/Files243/BeyondPic/2014-11/28/141128173314c2b03f804e6889.jpg)
(農村實施了太陽灶、節柴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等新能源,走“多能互補”之路,實現轉型發展)
在金集鎮瓦寨村像這樣的農戶就有150多戶,全縣有2萬多戶。清水縣能源辦主任申克仁介紹說,全縣有這么多農戶喜歡用沼氣是有他們的道理的,過去村民們都是去山上砍柴作燃料,砍柴既費工又費時,人也累;現在有些農戶用煤氣灶,煤氣價格高,并且農村灌氣不方便;用電器做飯,一般功率都大,比較費電,一年下來,電費也是個不小的開支;如果全部用沼氣作為能源,一年下來基本不產生什么費用,還能解決人畜糞便,產生高效肥料,用于果樹施肥,一舉多得,群眾非常歡迎。
![DSC_2508.jpg](/Files243/BeyondPic/2014-11/28/1411281733d4cbda4426ac08c2.jpg)
(清水縣各大養殖場規劃將畜禽糞便循環利用來作沼氣使用)
為了更好的發揮沼氣、沼渣、沼液的作用,清水縣各大養殖場都在規劃將畜禽糞便循環利用來作沼氣使用,瓦寨村養殖戶李貴海家養殖場的大型沼氣基本竣工,據他介紹,“畜禽糞便用來生產沼氣,除了做飯外,他還打算安裝沼氣燈,沼液沼渣用來作肥料,形成“畜—沼—果”發展模式,將綠色能源和經濟效益聯系到一起。”
![DSC_2532.jpg](/Files243/BeyondPic/2014-11/28/1411281733497fe7e2ab893ee9.jpg)
(太陽能路燈)
在推廣發展沼氣的基礎上,該縣為了進一步鞏固提升沼氣項目,配套實施了太陽灶、節柴灶、太陽能熱水器等新能源,走“多能互補”之路,實現轉型發展。金集鎮鐵劉村村民郭冬林說:“我們現在比生活在城里還好,村里有太陽能路燈,白天晚上一樣,家里有太陽能熱水器,洗澡、洗衣服非常方面,做飯有沼氣,再不需要繳費,現在生活非常方便。”
![DSC_2550.jpg](/Files243/BeyondPic/2014-11/28/1411281733682fc7ec6fec270f.jpg)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村能源太陽能熱水器項目)
據清水縣能源辦主任申克仁介紹,清水縣自2005年啟動實施農村戶用沼氣“一池三改”建設以來,歷經試點示范、穩步推廣、快速普及三個主要階段,止2013年底,全縣建成農村戶用沼氣21208戶,建設鄉村服務網點63處。同時整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建設太陽能熱水器1400臺、太陽灶2000臺,節柴灶1890臺。今年,對全縣大型養殖場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今后將對83家養殖場實現由戶用沼氣向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轉型。同時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村能源太陽能熱水器項目實施好,發揮農村能源的綜合效益。目前已建成豐望鄉陳馬村、柏樹村,草川鄉磨兒村,金集鎮瓦寨村、水清村等一批多能互補示范村10多個。
如今,清水縣農村大部分家庭已經擁有一種或幾種農村能源利用的新設施、新產品,從解決灶事用能的戶用沼氣、太陽灶、節柴灶到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民市民化,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不斷普及,農村能源發展的基礎逐步得到夯實,逐步促進該縣農村節能降耗、引領農民低碳生活。
(清潔高效能源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DSC_2511.jpg](/Files243/BeyondPic/2014-11/28/1411281733c1ca27c4cf1787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