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清水縣秦文化三題初解
溫小牛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天水市東北部,總面積2012平方公里。被宋元時稱之為西江的牛頭河,自東向西,南折入渭,在清水縣境干流全長84.6公里,流域面積1836平方公里。清水縣歷史上水草豐茂之地,現有林地64萬畝、森林32萬畝、草坡46萬畝。
清水縣東越關山與陜西省隴縣相鄰,南跨渭河與麥積區相望,西接秦安縣,北接張家川縣,是古代關隴驛路必經之地。
清水縣歷史悠久,是軒轅黃帝故里、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曾經輝煌燦爛的秦文化在甘肅省清水縣也有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元素,茲舉古秦亭、古上邽、秦遺址三題,以作探解。
一、古秦亭
清水縣東部關山西麓今有秦亭鎮,秦亭鎮有一村自古稱秦子鋪。
《清水縣志》記載:“初,周孝王十三年,封非子為附庸,而邑之秦,秦即秦亭如。唐李吉甫所稱,為周孝王邑非子與秦亭者是也”。
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卷五五八說:“亭樂山在縣東三十里,有秦亭遺址,即非子始封處”。卷五六三說:“秦亭,在縣東三十里亭樂山,今為白沙鋪”。
明《鞏昌府志》說:“秦亭,在清水縣東北亭樂山”,“清水縣,郡之東界,古秦仲所封地”。
《路史》說:“(邢馬)山在秦州伯陽水出之。秦州東南五十里亦有秦樂山,而非子所封之秦亭則在清水縣東四十里,俗名秦樂山”。
《秦州直隸新志.地域》說:“清水縣東……四十里曰秦亭鋪,疑即非子始封地”。
《清水縣志》(康熙版)記載:“亭樂山,邑東四十里,即古秦亭山”。
《清水縣志》(乾隆版)記載:“周孝王因非子善蓄馬,稗居汧謂之間,后里秦亭于隴上,秦亭之名自此始”,“秦亭山,東四十里,俗名亭樂山”。
《中國歷史地圖集》元代行省圖在秦州清水縣東繪有“秦亭站”。
在清水縣個別碑文中也發現“秦亭”二字。
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秦樂山是清水縣東四十里處的一座山,此地有秦亭。也就是說,今清水縣秦亭鎮秦子鋪村有一座山,叫秦樂山,或秦亭山,這座山,今天稱為游脈嶺。這里當是秦非子牧馬封邑的古秦亭。
如果按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72年)封非子為附庸而邑之秦,至今當有二千八百八十六年的歷史。1984年,我在西北大學讀書時,后來擔任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的史學家周天游先生在講先秦歷史時,明確地講甘肅省清水縣一帶是秦人的發祥地。
二、古上邽
《清水縣志》記載:“至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非子之后秦武公伐邽戎,取其人,置邽縣。時,秦人拓地漸廣,部曲漸多,封宇廣大,即改秦亭為邽縣。至高皇定三秦,收上隴,于京兆弘農置下邽,改邽縣為上邽,以區別之,屬隴西郡”。縣志所記周桓王十四年,當為秦寧公十年。寧公之后是出公,寧公在位十二年,出公在位七年,之后才是秦武公。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其時所置,當為邽縣。可見,秦亭成為邽縣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何以稱邽縣?《甘肅通志》說:“邽山,在東南三十里,亦隴山支流”,“清水縣東南三十里亦有邽山。唐武德四年(621年)立邽州于清水,蓋因此山名”。《舊唐書.地理志》卷四十記載:“武德四年,置邽州于清水,轄清水、秦嶺二縣,六年廢邽州”。
有關邽山、上邽,清水方志多載起名,清水縣存留歷代碑文也屢見不鮮。
西漢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趙壯侯墓表》說:“(趙充國)年八十有六,葬邽山之陽”,今清水縣城北山有趙充國墓。北周天和六年(571年)《趙佺墓志銘》記載:“本姓趙,諱佺,字元昌,天水上邽人也”。隋開皇三年(583年)《王氏墓志銘》說五代渭州刺史張崇妻王氏葬“車道之北,邽山之陽”,墓在今清水縣白沙村。唐貞觀六年(632年)《姜安公墓志銘》有:“公諱謩,字孝忠,秦州上邽人也”。
元至正元年(1341年)《清水縣創建宣德堂記碑》有:“清水□□□上邽之郡也”。明崇禎五年(1632年)《永清堡記》有“負險關隴,上邽實當敵沖”,“城險足峙,上邽自是免抄戮之慘”,“豈惟上邽,天水、皋蘭,迄張掖、酒泉,以形勢相維,當亦秋凈絕塵,數千里之長城,永賴在茲歟”。明崇禎八年(1635年)《邑侯蕭公生祠碑》有“上邽得人,自天水迄玉門,龍麓數千里,可安枕而臥也”。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上邽張公創修書院落成碑》不僅碑名直書“上邽”兩字,而且文中也有“郁兮蔥兮,邽山之靈,秀萃于是也”。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邽山書院記》中有“邑舊有邽山書院”。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原泉書院碑記》有“清水自乾隆十二年張令創建上邽書院……,楊觀察翼武令此,又作新之,易院名為邽山書院”。同年的《原泉書院捐助膏火記》開篇寫道:“清水,古上邽地,崇崗疊峴,盤行而磽瘠,民依山而耕,純樸而多貧”,“前宰張君衎創上邽書院于縣城西偏”,“嘉慶間,楊君翼武移至縣治南偏,易其名邽山書院”。“陳君……又改邽山書院之名曰原泉”。
從這些歷史文化的化石,可以看出清水縣有座名氣頗大的山,叫邽山。這座山是大隴山向西的延伸,其東為秦樂山,西至縣城北山,是一個東西走向的山系。大而言之,牛頭河北岸的山梁當屬古邽山的范圍。上邽,或邽縣就在清水縣。
關于“邽”與“上邽”,《辭海》等書說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并將秦武公伐邽戎置邽縣說在天水市。徐日輝教授有《上邽何處尋》一文,早年發表于《文史知識》上。徐以為,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條注,沒有將上邽沿革考辨清楚,誤以今天水市秦州區為秦武公伐邽戎所置之邽縣,李賢注《后漢書》沿此致誤,乃至《中國歷史地圖集》及《辭海》相沿不改。
上列有關史料旨在說明秦武公伐邽戎,改秦亭為邽縣,清水縣因之又稱古上邽,這是清水縣秦文化的又一重要課題。
三、秦遺址
2004年開始,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單位組成聯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調查、發掘與研究。2005年、2008年,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兩次重點調查了清水縣牛頭河及支流,發現各類遺址117處。其中,位于縣城附近的李崖遺址,不僅面積大,而且以商周文化為主的堆積豐富,遺址總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
2010年7——10月份,發掘李崖遺址2000平方米,發現一座古城,被稱為白土崖古城,確定為北魏清水郡城。現存于秦子鋪村的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的碑刻,是天水市發現最早的碑刻,碑文有“秦州清水郡南和縣”字樣。在秦亭還發現明代碑刻,上有“大明國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清水縣百家鎮南陽鋪”刻文。說明北魏時在秦亭一帶曾設立南和縣,屬清水郡所轄,到明朝變為南陽鋪了。秦亭遺址似乎沒有進行發掘探究。
2011年8——10月份,對李崖遺址繼續發掘。其中,發掘的10多座豎穴土坑墓均為東西方向,頭向西、直肢葬、帶腰坑殉狗。這與2005年發掘的禮縣西山西周晚期銅禮器墓,以及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銅禮器的秦國高等貴族墓葬俗一致。因而,這批墓葬很可能是早期秦人贏姓宗族的遺存,也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一批秦族墓葬。隨葬品中有相當一部分陶器具有顯明的商式風格,如方唇分檔鬲、帶三角紋的陶簋等,加上腰坑殉狗的葬俗,表明早期秦文化與商文化的淵源關系。
發掘的40多座灰坑及文化層中出土較多的西周陶片,其年代與墓葬大體一致。陶片種類與甘谷毛家坪遺址、禮縣西山遺址西周時期秦文化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發現的幾座寺洼文化墓葬,與早期秦族墓鄰近,大量的陶器是秦式的。說明早期秦人與寺洼文化人長期和睦相處,或可能通婚,這對于了解早期秦人與西戎的關系提供了實物資料。
李崖遺址周代墓葬和灰坑的年代集中在西周時期,很少見春秋時代的遺址單位或標本,表明遺址的繁榮期在西周時期,進入東周則很快廢棄。這與非子至秦仲四代居秦邑,至莊公遷往西犬丘的文獻記載大致吻合。《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說:“秦州清水縣,本名秦,贏姓邑。《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因而,李崖遺址為非子封邑地是有可能的。
遺憾的是李崖遺址一級臺地西南部為村莊所壓,這部分最接近牛頭河與樊河的交匯處,可能有尚未發現的夯土居址及較大型的銅器墓。但北魏清水郡城的確定為探索早期清水秦文化提供了線索,則是確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