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讓人敬仰的老黨員
——千名科級干部和千名黨員干部“458”下基層工作日記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天 天氣 晴
陽春三月,桃紅柳綠,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田地里忙碌的農人播種著新一年的希望……,按照縣委統一安排,我們組織部的14名干部踏上了下基層、入農戶、聽民聲、解民困、理民事聯村聯戶活動的行程,車子在莊天二級公路上疾馳,一路歡聲笑語,談“四風”、評時事、說家長里短……,轉眼間已到工作目的地黃門鄉馬什村,在村委會做簡單的安排后,便分組開展入農戶訪民情工作。
![](/Files241/BeyondPic/2014-4/17/540.jpg)
一天的走訪工作在匆忙中結束,有些問題在意料之中,但看到貧困戶的寒酸、幸遇的老黨員、得到的收獲卻在我們的意外之外,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思考......
馬國倉老人已81歲高齡,是一個當過民兵連長,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老黨員。他家境殷實,20年前建成的兩層小洋樓曾經是馬什村的一大景致,在我們走訪的時候,老人熱情地招呼到他家坐坐,在沒有了解他的事跡之前,感覺到他只是一個有一定文化、慈祥的農村老人,但通過與老人的交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黨員對共產黨的忠實信仰,看到了歷經苦難而堅定不移的信念,看到了他身上閃耀的共產黨人的光輝,他就是一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活教材,一種欽佩、敬仰之情在心底油然而生。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很多黨員干部職工都以工作忙為借口,應付安排的學習任務。但馬國倉老人卻把學習黨的理論知識當作自己的一個追求,通過電視學習黨的理論,一有心得便寫下來;每次子女來看他,能帶給他報紙、雜志等學習資料就很高興;借助孫子買來放大鏡,逐字逐句地讀黨章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資料選編。他反復揣摩、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把黨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深知一句話說起來容易,但落實起來難。
![](/Files241/BeyondPic/2014-4/17/541.jpg)
在縣委組織部為馬什村爭取并實施道路硬化項目時,他欣喜若狂,但又出不了什么力,就主動提出舍棄自己川區的2分地,供工程隊倒土;村上每次組織的黨員會議,他都積極參加,并踴躍發言,在我們組織召開的黨員群眾意見征求會上,他思索再三,在筆記上寫下了“我不了解又不認識,沒有接觸過,現在要求說實話,辦實事,見實效,說上一萬,不如給群眾辦上一件實事”,并結合個人的看法,提出了三條建議,其中一條就是要求村黨支部落實黨員學習制度,抓緊黨員對新黨章的學習;當他看到現在的群眾為了追求金錢、財富,而不顧社會公德時,他憤然寫下了針砭時弊的詩篇;他為共產黨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自豪,建黨九十周年紀念日,在日記中欣然寫到:“偉大壯舉九十年,根基穩固如泰山,哪怕風云多變幻,立黨為公做指南,執政為民宏圖展,國家興盛史空前,和諧社會人間暖,翰墨飛揚春滿園”。一摞厚厚的學習資料是老人的精神食糧,一個放大鏡兩支筆是老人的學習伴侶,兩本學習筆記寫滿學習心得和對黨的贊譽、對社會時弊的貶斥。
馬國倉老人說起自己的經歷,顯得有點激動,他從苦難中成長過來,在困難時期挨餓受凍,在文化大革命中經受批斗,“因為說實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在群眾大會上綁自己的繩都被綁斷,把胳膊勒斷,差一點被打完(打死)。”這是他人生經歷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沉痛記憶,但無論經歷多大的變故,承受多大的打擊,經受多少生活的磨難,永不改的是對黨的信仰,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馬國倉是一個豁達、開朗、健談的老人,是一個睿智的長者,他毫不保留地給我們這些后生講述著歷史變遷,訴說著對人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認識,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毛主席打下的一統天下確實好,是中國人的大恩人,我從歷史上看,過去的1700多年里有多少個皇帝那有一個像毛主席的,中國人不知道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下遭受了多少罪,生活是怎么過來的,要永遠記毛主席的恩情,記住共產黨的恩情……”
面對這樣的老人,面對這樣的普通黨員,我們除了敬仰、欽佩之外,還能說些什么,只能用筆和鏡頭盡可能的記錄下老人的言談,供我們永遠學習和思考。在馬國倉老人面前,讓我們突然感覺到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受到的小挫折、小委屈是那么不值得一提,和馬國倉老人的思想境界相比,我們差的還很遠、很多。真應該多走進農村、走近農民,傾聽他們的故事,感知他們的心聲,接受黨性的再教育......(中共清水縣委組織部 張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