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幸福美好山水園林城
——清水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亮點紛呈
隴上清水,這座正在崛起的精品山水園林之城日新月異的變化,是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
清水縣位于天水市東北部,隴山西南麓,渭河上游北支牛頭河流域,轄6鎮12鄉。全境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略呈長方形,屬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領導全縣人民,搶抓國家擴大內需、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全面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歷史機遇,積極實施追趕戰略和跨越式發展目標,緊緊圍繞建設軒轅文化歷史名城、西安生態旅游“后花園”和最佳宜居環境城市目標,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進一步加大城市建設管理力度,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步伐,使城市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不斷強化“政府就是服務,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著力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切實發揮了政府服務經濟、服務發展、服務社會的作用。
省發改委副主任陳江,天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蕭菡、天水副市長雷鳴,在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的陪同下,看望慰問新入住搬遷戶。
加快步伐:
構建靚麗和諧精品城
近年來,清水縣圍繞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精品山水園林縣城目標,在提高城市品位上狠下功夫。以城市、道路、廣場、公共區域景點為主的綠化力度不斷加大,軒轅廣場綠化面積達到5600平方米,軒轅大道綠化面積達18000平方米,沿永清路、天河路、充國路兩側建成綠化帶總長14000米,全面完成牛頭河風情線、軒轅湖、清泉煙柳、軒轅橋、永清路提升改造工程,形成靚麗的城市景觀。積極開展花園式居住小區創建活動,逐步達到拆墻透綠、見縫插綠。實施城市主次干道增綠補綠換綠、景觀樹栽植工程,使城市綠地率達20%、綠化覆蓋率達38%,人均公共綠地達5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城區較大規模建筑物亮化裝飾工程,努力培育“紅磚綠瓦,藍天白云、青山碧水”,山、水、路、林、城融為一體的自然風光和特色鮮明的城市品牌。
以提高人民幸福感為目標,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城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住宅開發建設,先后有天水蘭天、天水廣大、江西贛豐、秦安暢宇、福建閩清、張川佳園、平涼匯安、蘭州鑫源祥、天水新鴻源等21家省內外房地產企業落戶清水。相繼建成嘉銘苑、濱河銘苑、蘭天家園、中山華庭、西苑小區、金水嘉苑、西江新城、金典莊園、御景儷苑等住宅小區。把保障性住房建設、行業規范化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4425套18.98萬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6894戶1932萬元,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9800戶,住房公積金及房屋產權和房地產交易管理不斷規范,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開發建設了楊家林商貿物流中心、農商貿綜合市場、福銘商貿城等綜合性商業市場;建成了大劇院、體育場、農行辦公樓等一批現代化建筑;建成了博物館、紀信祠等反映歷史文化風貌的仿古建筑。市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全面提高。
進一步理順市政、園林、環衛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思路,攻克管理難點,強化專項整治、宣傳教育、文明創建“三大活動”,以活動促管理,以管理求長效。做到了城市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努力營造整潔、有序、靚麗、和諧的城市環境。
省地稅局黨組書記、局長吳仰東,在清水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越垠,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馬小龍的陪同下,調研清水縣地稅局依法治稅工作。
易地搬遷:
打造新農村建設“樣板村”
11月18日,記者來到清水縣紅堡鎮賈灣村,一排排井然有序磚混結構的小二樓,寬大的村委會廣場映入眼簾。走進農家小院,沿樓梯踏上二樓,青磚瓦白的墻體潔凈亮麗,正如賈灣村黨支部書記田德琪所說:“農民也住上了小洋樓。”
該縣自2005年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以來,至2013年省市已安排15個鄉鎮37個村65個自然村3262戶15836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分別建設了36個安置新村集中安置,計劃投入資金25092.39萬元,其中國家易地搬遷專項資金7841萬元,整合其他中央專項資金2434.9萬元,縣配套及群眾自籌14816.49萬元。通過全縣廣大干部和搬遷群眾的共同努力,至目前已建成永清蘇 、紅堡賈灣、秦亭二坊等22個安置新村,已搬遷入住2048戶9728人;永清李溝、紅堡楊碾、山門薛家、紅堡半山4個續建安置新村正在掃尾階段,計劃今年年底搬遷入住群眾330戶1641人;紅堡劉溝、新城方灣等10個新建安置新村正在積極實施中,計劃明年國慶節前夕完成各項建設任務,884戶4467人搬遷群眾全部入住新村.
新建村委會、文化室,極大地改善了村級組織辦公條件,為搬遷群眾參政議事和學政策、學技術、學科學、學文化提供了固定場所。通過進一步完善村委會職能,極大地提升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積極條件。
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群眾住宅布局合理,整齊劃一,新村大小巷道全部硬化和綠化,排水暢通,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落后傳統的婚俗觀念和生活習慣明顯改觀,新風尚、新面貌令人矚目。
易地扶貧搬遷為貧困地區群眾辦成了多年想搬而搬不動、當地政府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順應了民意、贏得了民心,在廣大群眾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真正成為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紐帶和造福子孫后代的“惠民工程”。
清水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越垠調研清水國稅依法治稅工作。
依法治稅:
推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近一年來,清水縣國家稅務局緊緊圍繞“共建和諧國稅,服務科學發展”主題,通過舉辦各類法治培訓、開展法制講座,不斷強化干部的法治意識、發展意識、全局意識、創新意識和協調意識。通過暢通各類監督渠道,勇于接受納稅人及社會各界的監督,使征納雙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公平和文明執法的理念、納稅人正當需求應予合理滿足的理念在干部隊伍中逐步確立,廣大干部依法治稅的意識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得到了明顯增強。
為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增強稅收執法透明度,促進依法治稅各項工作,他們緊扣稅收執法權和行政管理權運行重點,大力開展各類監督檢查活動。定期、不定期開展稅收執法督查,積極主動迎接上級部門重點督查,不斷提高執法質量和效率;加強內控機制建設,對各項涉稅業務做到了業務部門和監察部門雙線同時流轉,實現了各項涉稅執法活動的層級監督、平行監督、過程監督,有效規避了各類執法風險;通過書面和網絡形式,及時處理回復縣行政效能中心轉辦事項和市長留言板涉稅留言,積極接受地方紀檢監察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稅收工作的廣泛監督;自覺開展和主動配合上級部門,大力開展干部任用、財務管理、基本建設、大宗物品采購等行政管理事務的內部審計工作;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工作,通過層級評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正,提高了案卷質量,規范了稅收執法行為。
清水縣地方稅務局緊密結合地稅工作實際,圍繞創新發展工作主題,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著重在抓鞏固、抓落實、抓深入、抓提高上下功夫,推動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持續深入開展。
制定防范措施,實施分類防控。在確定重要風險崗位和風險等級的基礎上,主要從加強廉政風險教育、科學配置權力、加強流程控制、規范自由裁量權的使用、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分類制訂防范措施和內控制度。對已有的工作制度和辦事流程,要求進一步補充完善,切實做到風險定到崗、制度建到崗、責任落到人。
開展廉政教育,進行實時監控。繼續完善廉政文化長廊;定期開展道德講堂;組織職工開展廉政演講比賽。全面加強黨務政務公開,及時更新公開數據。公開監督舉報電話,及時收集群眾意見及處理投訴,定期匯總分析信訪舉報、投訴的相關情況。強化監督考核機制,把崗位廉政風險排查工作納入年度目標任務考核和黨風廉政責任制考核范疇。
省級示范性幼兒園評估小組組長劉志,觀看清水縣第一幼兒園幼兒區域活動。
完善載體:
努力爭創信訪“三無縣”
今年以來,清水縣信訪維穩工作堅持一手抓排查化解,一手抓穩控管理,妥善解決了一批疑難復雜信訪問題。集體訪、越級訪、重復訪、非正常訪呈下降態勢,初信初訪辦結率、息訴罷訪率明顯提高,沒有發生一起進京非正常上訪、赴省進京集體訪和到期未結案信訪案件,實現了“三無縣”目標。確保了全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清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信訪維穩工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教育疏導、依法處理、防止激化”的原則,提出了“三重、三心、三結合”的信訪工作新思路,即:全年工作重預防,月季工作重排查,突發信訪重源頭;熱心接待上訪群眾,耐心聽取上訪群眾反映的問題,誠心為上訪群眾排憂解難;接待上訪與主動下訪相結合,思想教育疏導與提高群眾法治觀念相結合,依法果斷處治上訪鬧事與積極處理上訪案件相結合。立足疏導,防患于未然,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暢通信訪渠道,營造便民環境。年初,結合雙聯行動,30多名縣級領導干部和3800多名干部進村入戶,對各類矛盾糾紛進行了大排查、大化解。后來又組織千名科級干部聯系全縣1028個自然村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推行“四查四報”工作法,即:對信訪苗頭堅持常規排查,月查月報;預警排查,隨查隨報;應急排查,即查即報;專項排查,專查專報。建立臺賬管理,實施分類化解。堅持集中排查和經常性排查相結合,實行“小事每周報、大事隨時報、無事零報告”的信訪不穩定因素排查報告制度,各行政村每周一排查,鄉(鎮)每月一排查,縣信訪局每月進行一次綜合分析。對排查出的信訪不穩定因素,按照誘因、時間、地點、單位、涉及人數、重點對象、事態發展預測等要素,縣、鄉、村三級均逐一登記造冊,建立臺賬,實行分類化解。強化領導包案,做到案結事了。對省、市交辦的信訪事項、“全縣百日整治”的信訪案件、全縣排摸出的重點信訪案件,一律采用掛牌的方式,嚴格落實“四定三包”,即:定領導、定措施、定時間、定責任,包調查、包處理、包穩控,“兩結合”,即:把解決實際問題和做思想工作相結合、把說服教育與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相結合、“三不撤”,即:信訪案件調查不清不撤、處理意見不落實不撤、上訪戶不息訴罷訪不撤的工作原則,由縣級領導和責任單位主要領導共同包案,實施分類化解,確保案結事了。
在清水縣第二幼兒園開展的全縣鄉鎮幼兒教師培訓會。
依法治園:
學前教育蓬勃發展
歷經風雨三十年,清水縣第一幼兒園磨礪出穩重不凡的氣度,彰顯著“省級示范園”特有的魅力。一九九二年曾被評為甘肅省幼教先進集體。近五年來,曾獲得中國SOHO美德教育基地,省綠色幼兒園,天水市文明單位、天水市教育先進集體、天水市師德先進集體、天水市模范教工之家,清水縣先進集體、目標完成先進單位、崗位標兵、青年文明號、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等三十多項稱號。和諧校園造就出優良的師資隊伍,天水市學科帶頭人、天水市骨干教師、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SOHO中國基金會美德校長、優秀美德教師、清水縣十大教師標兵、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巾幗建功標兵,省、市級教師基本功大賽二、三等獎等殊榮落戶一幼。在拼搏與奮進中,清水一幼已經成為天水市幼教界的窗口,清水縣幼兒教育研討培訓園地。在整個行業中起著示范、指導和引領作用。
在近三年,在爭創示范園的過程中,一幼在環境建設中開辟了綠化、軟化、美化、兒童化的大改觀。并得到縣委、縣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
清水一幼始終堅持做好衛生保健工作,把幼兒健康成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堅持做好幼兒生長發育檢測工作。每日晨間檢查及全日檢查。同時,每年對幼兒進行一次體格檢查,及時做好分析、評比、比較與反饋。堅持抓好幼兒飲食安全及幼兒膳食營養工作。一貫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全園教職工每年健康檢查一次,特別是食堂工作人員,每年全面體檢一次,嚴格持健康證上崗。在2008年,一幼幼兒食堂被天水市衛生局評為衛生食品“B級”標準;2012年,被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評審為食品安全“A級”標準。
清水縣第二幼兒園結合“黨組織基層建設年”和各種創建活動,把努力營造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作為提升教師素質,樹立教師形象和服務意識的重要手段,黨員干部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把引導和教育幼兒、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作為一日活動的重要環節來抓。新教學樓的投入使用,為幼兒成長創造了綠色、安全、環保、舒適的成長環境。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們精心設計,布置了幼兒教室、寢室、樓道、游戲室等,用溫馨和溫暖的親情味為兒童營造“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家”,進一步提升了創建工作和辦園品位,使幼兒園真正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讓孩子們“愛上二幼愛上家”。
清水二幼注重本園發展的同時,還通過鄉鎮教師培訓、下鄉支教、捐助玩教具等形式進行結對幫扶。每學期要給鄉鎮幼兒園帶去示范課,并與鄉鎮教師進行研討與交流,充分發揮了“省一類幼兒園”的輻射帶動作用,為清水幼兒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清水二幼先后獲得了甘肅省“巾幗文明崗”稱號;天水市“綠色學校”、“優秀美德學!、“軍民共建先進單位”、“文明單位”、“先進教工之家”、“家長示范學!钡纫幌盗袠s譽稱號。
清水縣第三幼兒園始終堅持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主線,以嚴細求實的工作態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勇于奉獻的創業精神,使該園的教育教學水平步入了一個嶄新向上的全新領域。
特殊形式教學培養,在日常教學及教育活動比賽中,發現教師“偏教”現象非常嚴重,教師的綜合素質薄弱。偏重內容大部分都是各大領域學科的基礎課型,而對欣賞課、戶外體育課、手工課、表演課等缺乏探索和創新,不敢上或者不會上。針對這一現象,學校將于日常教學結束后舉行一次特殊課型公開課展示。這次活動一是讓老師在準備的過程中,主動去看去學去嘗試,起到一個主動提高的作用;二是通過此次展示可以讓老師進一步掌握薄弱的難點和要點,從而更有目的地制定下學期此項培訓計劃的重點。
實現了保教融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實行“以教帶保,以保助教”的教學氛圍。保教共同探討的“怎樣做好保教融合”是本學期該園的一個重要探討論點。保育領進教研會、保育參與環境創設、保育參與教學、保育參與戶外活動、保育觀摩聽評課及其他教育教學活動等,保育已經真正融進了全園的教學活動中。
清水縣第三幼兒園組織幼兒開展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動,體驗農家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