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受多次連續性大暴雨和“7.22”岷縣特大地震的波及影響,清水縣境內暴雨、山洪和地震災害疊加,致使部分村莊和路段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災情發生后,清水縣廣大干部群眾奮戰在搶險救災一線,與暴雨地震災害頑強抗戰,奮力開展搶險自救,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全面反應廣大干部群眾開展搶險救災和生產自救的動態消息,清水縣組織記者深入救災一線,真實、客觀、準確、迅速地采訪報道在抗洪抗震一線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為全縣順利開展抗災救災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救災一線】
清水縣健全機制全縣動員全力以赴全面應對災情
自6月19日以來,我縣先后遭遇4次特大暴雨災害,加之受“7·22”岷縣漳縣地震波及影響,截止7月30日16時,全縣18鄉鎮260個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27354戶128563人,倒塌房屋1592戶5379間,嚴重損壞房屋1927戶5947間,緊急疏散轉移安置群眾3341戶14893人,大片農田被毀或受淹,主要交通干道全線中斷,縣內堤防全線告急,電力、通訊設施嚴重受損,“十一五”以來的交通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受損尤為嚴重,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14億元。災情呈現出受災面大、災害點多、災害類別多樣、受災程度深的嚴峻態勢,屬清水歷史上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給全縣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和極大損失。
![](/Files238/BeyondPic/2013-8/6/130728164323dc72e715f2c929.jpg)
(縣委縣政府組織召開搶險救災工作安排會議)
災情發生后,清水縣在省市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健全機制,全縣動員,迅速反應,沉著應對,周密部署,干群一心,有力有序地推進了防汛抗震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全縣各級領導和全體干部職工表現出的團結一致、不怕困難、積極參與、眾志成城的精神風貌,鼓舞了受災群眾重建家園的信心,給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戰勝災害的決心和力量。
![](/Files238/BeyondPic/2013-8/6/1308040141aa3d6380121557e0.jpg)
(受災現場安排部署搶險救災工作)
健全指揮機制。及時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總指揮,分管領導為副總指揮,各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防汛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總指揮部;結合“雙聯”行動和“千名科級干部下基層活動”,實行了縣級領導包鄉、科級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組、村組干部包戶的責任體系,確保了指揮系統的高效運轉。
![](/Files238/BeyondPic/2013-8/6/130722182859d8b1026e40ffc1.jpg)
(清水各方反應迅速緊急奔赴現場救災)
健全應急機制。按照“縣機動、鄉管村、村到人”的要求,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應急救援體系。縣級層面組建救援搶險隊伍35支8600多人次,下派30個工作組,出動搶險救援車輛800多臺次,成為靈活機動地開展搶險救災的重要突擊力量。全縣260個行政村都組建了由鄉鎮統一管理,以包村干部、村組干部、青壯群眾為主的一支50到100人的搶險應急小分隊,確保了隊伍健全、人員到位、拉得出、用得上。
![](/Files238/BeyondPic/2013-8/6/130803111150000060703baeb2.jpg)
(清水縣干部職工深入一線搶險救災)
健全管理機制。建立“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信息報告與通報、應急指揮協調、社會動員、災后恢復與重建、應急保障”八大管理機制。明確了應急管理機構的組織形式和各鄉鎮、各部門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的應急職責,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實現了消息、資源、人力調動等方面的共享與整合,全面提升了防汛抗震救災工作的整體水平。
![](/Files238/BeyondPic/2013-8/6/1308031154d8c3210d12000de3.jpg)
(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
目前,清水縣的防汛抗震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縣社會大局和諧,受災群眾情緒穩定、生產生活秩序良好,全縣無一人因災傷亡,各項防汛抗震救災工作正在深入開展。汛期未結,災情持續,清水人民一定能夠弘揚“淳樸誠信、尚德務實、創新超越”的清水新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扎實開展生產自救,積極跟進災后重建,奪取防汛抗震救災工作的全面勝利。
![](/Files238/BeyondPic/2013-8/6/1308031154094d4f7c89e25396.jpg)
(為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配送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