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78.jpg](/Files237/BeyondPic/2013-4/11/1304110853ce9ea208d8a1d90e.jpg)
在張金霞看來,慈善并不是簡單地捐助,更是需要投入愛心,不求回報,就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一個持之以恒,不斷向前的過程。多年來,張金霞始終懷揣一顆真摯善良的心,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動人的樂章,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助人為樂的博大胸襟和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懷。
張金霞,女,生于1977年9月,現年36歲,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1997年參加工作,先后在清水縣白沙鄉財政所、縣財政局、縣政府辦公室兒童基金會工作,現任清水縣財政局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2011年12月30日被評為清水縣十大突出貢獻人物“十大巾幗楷!保2012年3月8日榮獲“天水市五一巾幗獎”,2012年12月被評為“天水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模范”。
她是愛心救助的“牽線人”
2001年張金霞從清水縣財政局調入縣政府辦公室,負責實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LPAC項目工作。在深入項目鄉、村開展婦女培訓、發放小額貸款、幫助貧困婦女創業的過程中,她親眼目睹了貧困家庭,特別是孤兒、殘疾人、單親家庭,因生活困難、家庭變故、身體殘疾無法供子女上學,她深受觸動。工作之余,她經常和同事們議論,如何幫助貧困失學兒童的事情。用她的話說,就是從那一刻起,她便產生了救助失學兒童的志愿,也是從那一刻開始,她走上了救助失學兒童的漫長之路。
從最初的電話聯系救助人、義務散發受助兒童資料到創建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站,到后來利用互聯網積極牽線搭橋,呼吁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關注貧困兒童,關愛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已整整12年時間。在這12年里,在她的積極倡導下,先后有北京、廣州、山東、湖北、福建、浙江、山西等地的700多名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累計為永清、白沙、秦亭、新城、隴東、草川、豐望等18鄉鎮863名兒童實施貧困救助,救助金額達45萬余元,資助書包、文具、書籍、衣服、食品等各類學習、生活用品累計76000多件。
她的救助活動并不是一帆風順,而讓她的救助渠道得到很大改變,得益于一次培訓會上的朋友建議。在2010年,她在重慶參加瑞士舉辦的國際項目管理培訓,當時做了一個貧困適齡兒童入學情況的調查課件在班上演講,得到了國家扶貧部一位朋友的寶貴建議,“做公益要“高調宣傳,低調行善”,不要認為宣傳做善事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要用網絡、媒體的宣傳來讓更多的人了解正能量的傳播。用你和幾個志愿者的力量去做救助就好比是愚公移山,當今社會還是好人多,要學會用自己的行動感召和影響社會上更多的愛心人士一起努力,把這些好心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將會是一股非常強大的支持。”這個建議對她的影響非常大,后來改變了救助渠道和宣傳方式,也是這幾年救助活動得到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所有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這其中,正是因為張金霞同志平時做了大量的工作,從中牽線搭橋,用她那種樂于助人、扶危濟困的精神感動了眾多的愛心人士,才使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才使愛心得到傳遞
她是老百姓心中的“大好人”
為了徹底摸清貧困兒童家庭真實情況,在張金霞同志的感召下,她和志愿者利用休息時間多次深入鄉村、學校調查摸底,走訪孤兒和單親貧困家庭,并建立了貧困兒童救助檔案。為了開展救助工作,她和她的志愿者們經常擠公交車、騎摩托車深入鄉村、學校、貧困家庭開展調查摸底工作,有時甚至徒步幾十里,穿梭往來于鄉村、學校、貧困兒童家庭之間。山路很陡,她們很疲憊,路很滑,她們經常被摔倒,但是一想到那些需要幫助的貧困兒童,張金霞就忘記了辛苦,忘記了疲勞。要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確實很困難,她和志愿者大多數都在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每個人平時都忙著上班,好不容易有個星期天,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更有做不完的家務活等著她們的星期天,但是一想到那些需要幫助的貧困兒童,她都努力的克服了這些困難,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救助活動。王愛娟、王喬是新城鄉張河村小學的兩名貧困兒童,母親因難產早逝,家境十分困難,炕上連一床好點的被子都沒有,張金霞聯系山東、廣州的文婷婷和宋翔兩名資助人,及時對姐弟倆進行了資助,單位的同事還給他們捐了衣服,當她們把救助金和衣物送到王愛娟家中時,王愛娟一家感動不已,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一個勁兒地說“你是我們老百姓心中的大好人”。在這10多年中,為了救助婦女和失學兒童,她走訪鄉鎮11個,走訪貧困家庭2000多戶,建立貧困兒童救助檔案1000多份,救助貧困兒童近800多名。農村的孩子很樸實,也不善于表達,每當在村里調查、回訪,有孩子會把核桃、蘋果偷偷的塞到她手里以示感謝,張金霞說:“每次遇到這樣,她都會被孩子所感動,因為給予比索取更能讓人感到快樂”。
她是同事眼中的“大能人”
在張金霞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了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行列,在幾個愛心同行的幫助下,她創建了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站,在互聯網上向全社會發出了《救助貧困兒童倡議書》。她在倡議書中寫道:“個人的力量是極其微薄有限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召喚普天之下有愛心的人,一起參與到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行列中來,讓愛的陽光和希望的雨露灑遍清水大地的每個角落,溫暖和滋潤無數善良純樸的學子心田,使家庭貧困的孩子們都能在充滿愛心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沒有一個因貧困而失學,并能夠順利完成求知升學之路,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隨著愛心救助參與人數的增多,為了消除社會愛心人士的思想疑慮,一方面,她在貧困兒童救助網站公布了個人聯系電話、地址和詳細資料,并將貧困兒童檔案、資料、照片 、學校負責人、家庭聯系方式等內容對已確定的資助人進行公布,讓資助人自主確定救助方式,以“一對一”等的形式開展救助,讓資助人直接將救助金及物品發放到貧困兒童手中,為資助人與貧困兒童家庭、學校之間建立了“面對面”的關系。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資助人不愿透露個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直接將救助金匯到她的個人賬戶,將救助用品寄到她所在單位,針對這一情況,她通過網站多次與資助人進行交流,多方尋求聯系方式,及時將救助金及救助用品發放到被救助兒童手中,并將救助兒童檔案、資料發給資助人,讓他們對救助對象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確保了救助工作的公開、透明。為了提高救助工作的社會影響,她還積極發動朋友、同學和身邊的愛心人士一起加入到救助行列,共同為救助失學兒童貢獻力量。這樣量大面寬的工作,的確需要一個有責任感、有毅力、有能力的人來擔當。張金霞雖然在縣財政局會計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工作特別忙,白天繁重的業務讓她沒有時間顧及救助活動,但她從來沒有停止救助工作,哪怕白天再忙,晚上都會加班加點在網上主持她的三個愛心救助群,星期天和志愿者繼續為孩子們把救助物資送到手,為貧困兒童及時解決困難,F在,周圍的同事只要提起張金霞,沒有一個不佩服的,都會夸她能干,是一個“大能人”。想想也對,因為,這樣的事業,確實要一個“大能人”才能撐得起。
![12030610155d6aa6034fbfa556.jpg](/Files237/BeyondPic/2013-4/11/1304110853dbdda36ace1a7a45.jpg)
她是愛心人士心目中的“熱心人”
在多年的貧困兒童救助行動中,張金霞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救助工作只能幫助貧困失學兒童暫時完成學業,要徹底改變貧困兒童家庭的困難現狀,必須從根本上幫助他們轉變思想觀念”。為此,她和同事時常深入鄉村一線,深入貧困兒童家庭,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結合家庭實際,利用項目培訓機會,通過舉辦培訓會,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幫其制定脫貧致富計劃,鼓勵其發展產業。并邀請農業、畜牧、林業等部門技術人員開展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培訓,幫助貧困戶提高農村實用技術水平,增長見識,拓展思路,拓寬創收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多少個日日夜夜,披星戴月,頂風冒雨在兌現著她心中的救助理想。她走街串巷,奔走呼號,用一顆滾燙的心走訪了一戶又一戶貧困家庭,說服了一名又一名失學兒童。她知道救助之路還很長,所以,她時時刻刻把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事掛在心上。無論在鄉村學校,還是貧困兒童家中,或是田間地頭,她把足跡留在了梁峁溝壑,她把愛心和希望播撒在了每一個貧困兒童的心間。尤其是在與愛心人士的交流中,誰思想上有了疙瘩,她總是想方設法幫助解開;誰有了事情,她總是送去關切的問候。她常把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那些愛心人士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愛心救助網站當作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因為,她深知,愛心人士是救助的來源,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貧困兒童救助之中,把愛心救助當作一種事業,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大家才能相信你。這方面,張金霞同志做得非常到位,在貧困兒童救助網站和救助群里,大家都親切地把她稱做“張姐”,更有網友一上來,就稱她“熱心人”,她當之無愧,的確是愛心人士心目中的“熱心人”。今年10月放假期間,大連、山西、武漢的救助人來清水看望孩子,她們親如兄弟姐妹般的情誼,更為資助活動帶來了空前的融恰。在今年春節過后到現在2個多月時間里,她們累計又收到捐款5萬余元。社會的肯定和媒體的多次報道,對順利開展貧困兒童救助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2011年7月7日,張金霞救助失學兒童的事跡在天水日報刊登,被清水網站、天水在線、會寧在線、甘肅商報、每日甘肅、愛心中國網等網站分別報道;8月8日、8月14日又在清水電視臺、天水電視臺直播天水欄目、播報600欄目連續播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11年12月,她被清水縣委、縣政府評為“十大突出貢獻人物”、“十大巾幗楷!,2012年3月8日榮獲“天水市五一巾幗獎”,2012年12月又獲得“天水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模范”的殊榮。在功利面前,張金霞服務社會的誠信始終不改,她堅守的愛心始終不變。她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800多個孩子的救助僅憑我一人之力難以承擔,我的行動只是在傳達了一種思想,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關愛貧困失學兒童……”。
在縣政府辦兒童基金會工作了11年,去年她又回到了縣財政局,但不管在哪里,她都會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婦女兒童工作之中,并把工作之余義務開展貧困兒童救助作為自己最大的追求,星期天在鄉村都可以看到她和志愿者們的身影,她要用多年來在網絡上取得的公信力為孩子們爭取更有希望的幫助。她堅信,只要大家伸出關愛的雙手,這個世界就會多一份光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金霞同志不求回報,無私奉獻愛心的高尚品德,帶動著更多的的愛心人士加入到救助的行列,她做的事沒有驚天動地,但在這些和工作相比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當中愿意付出真情,奉獻愛心,她默默無聞,助人為樂的動人事跡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她以實際行動弘揚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