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水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入實施“5551”戰略和努力建設西部科學發展特色縣為抓手,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力拼搏,扎實工作,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為了進一步宣傳推介清水,提高清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春節期間,清水縣推出“軒轅故里”、“充國故里”、“上邽古城”、“軒轅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溫泉之鄉”、“最佳宜居宜游城市”、“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平安縣城”、“全省核桃大縣”、“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十大名片予以重點宣傳,為建設西部科學發展特色縣、開創清水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新局面營造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
清水縣十大名片之二:充國故里
(東部新城區充國廣場趙充國將軍銅鑄騎馬式雕塑)
(趙充國陵園)
趙充國,字翁孫,生于西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隴西上邽(今清水)人,西漢名將,終年八十六歲。
趙充國自幼善騎射,熟讀兵書。以六郡良家子補建章宮羽林兵。由于武藝出眾,不久即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有一次,戰爭失利,全軍被圍。充國率精勇百余名殺出重圍,挽救了敗局,身負重傷二十余處,漢武帝在行營查看了傷情并給以撫慰,從此聲名大震,任命為中郎將,后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時,率軍伐氐羌,俘獲了西歧王,對安定疆土立了很大的功勞,被升為后將軍,兼任掌管宮苑農桑的水衡都尉。抗擊云雁匈奴時又建功勛,封營平侯,仍領水衡都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趙充國,督兵西陲,挫敗諸羌進犯,并再三上書:提出“寓兵于農、屯田戍邊”的主張。在當時起了重要作用,既能減輕全國人民的負擔,又能適應戰爭的需要。經朝延準許建立金城屬國(今蘭州及青海的河湟一帶)實行屯田,給這一帶的漢羌人民休養生息創造了條件。八十歲時自請告老,宣帝賜安車駟乘,黃金六十斤。 八十六歲時病故謚壯侯,葬于邽山之陽,今清水縣牛頭河北李崖村石佛坪。歷代史學家及毛澤東均對趙充國的歷史功績做出過高度評價。
趙充國陵園位于清水縣城北二里的李崖村石佛坪,196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遺存趙充國墓冢,冢前兩座遺存碑亭內立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漢后將軍營平侯之墓”和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漢故將軍營平侯之墓”的石碑兩通。陵園建筑肅穆典雅,氣勢恢宏,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墓區現存國保單位一處(魯恭姬造像碑)、省保單位宋墓群、縣保單位歷代石刻碑30通,是清水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東部新城區充國廣場)
充國故里作為清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因為趙充國是清水歷史上聞名于古今中外的重要歷史人物,而趙充國一生對當時及至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是自他開始實行“寓兵于農、屯田戍邊”的屯田戰略,建立金城屬國,實行“屯田戍邊”,形成了長達一百二十多年的西北安定局面。
為紀念西漢名將趙充國生平功績,著力打造充國故里文化,清水縣先后啟動實施了充國廣場、充國大道建設工程,以此為帶動建設服務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人文內涵豐富、文化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新區。2011年,清水縣東部新城區充國廣場建成,趙充國將軍銅鑄騎馬式雕塑矗立其中。充國文化廣場的建成,必將帶動清水縣東部新城區建設的迅猛發展。
(東部新城區充國廣場)
(東部新城區充國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