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清水縣全力實施十大工程 ,加快農民增收步伐,推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扎實開展,實施“十大工程”的典型經驗和成功作法被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甘肅工作交流》第19期采用。
實施十大工程 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推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扎實開展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6113956485.jpg)
(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雙聯”幫扶戶李江生的養殖場)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開展以來,清水縣委、縣政府與省、市聯系部門和干部一道,堅持緊緊圍繞“八大任務”、牢牢抓住“八項重點”、認真開展“八個行動”、務求取得“八大成效”的總體思路,積極聯系、幫扶全縣260個貧困村、10315戶特困戶,全力實施十大工程,加快農民增收步伐,推動雙聯行動深入有效開展。
![5.jpg](/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120625222715273b46d71fbf00.jpg)
智力幫扶工程
思想觀念落手是多數貧困村難以致富的主要原因。針對此問題,清水先后組織四大班子成員、各鄉鎮和縣直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開展各類思想解放大討論52場次,組織科技下鄉活動448場次,培訓農民18500多人次,發放農業科技知識和國家、省、市、縣各類優惠政策宣傳資料15萬份。全縣幫扶干部通過走村訪戶,傾聽群眾呼聲,感知百姓冷暖,先后幫助8633戶特困戶制定發展計劃,實現一戶一策,解決特困戶發展無思路的問題。 深入特困農戶送政策、送知識、送信息、送科技,特別是針對特困戶缺乏致富信息、實用技術的突出問題,聘請專家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使特困戶戶均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和致富領頭人聯系,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科技知識水平。通過廣泛引導特困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致富信心,提高了貧困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增強了貧困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6034944548.jpg)
(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雙聯”幫扶戶李江生的養殖場)
產業幫扶工程
針對貧困村收入偏低的現狀,立足建設全省核桃大縣、肉牛大縣、土雞大縣和天水市大菜園等目標,提出“走念畜禽經、打果品牌、發勞務財、建科技園、富全縣民”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以實施林果基地、全膜玉米、經作產業、馬鈴薯種植4個10萬畝示范點,新增肉牛萬頭、輸轉勞務6萬人的“4116”增糧增收富民工程為抓手,探索“地里栽果做靠山、家里養畜增收入、城里務工掙現錢”的“長短兼顧、多輪驅動”的途徑,實施“單位幫抓精品園,干部幫建示范戶”活動,幫助全縣貧困村和特困戶發展種植業18.85萬畝,新建養殖小區8個,養殖畜禽2.19萬頭(匹、只),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5.64萬畝、高山夏菜6200畝,建成干鮮果基地7.43萬畝。輸轉勞動力5.85萬人次,確保有外出務工意向的每個特困家庭都有1個以上勞動力在外務工就業,實現特困戶勞務輸轉全覆蓋。建成西靈山東擴西延3.3萬畝核桃基地等65個市、縣級科學發展示范點,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為貧困村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6115947193.jpg)
(聯村聯戶趙堯村易地搬遷新村)
項目幫扶工程
廣大干部在深入走訪、調研,與村“兩委”和村民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改變幫扶思路,轉變幫扶方式,側重以協調、聯系重點項目建設為著力點,因地制宜選擇幫扶項目,通過大力爭取和實施整村推進、整鄉推進、易地搬遷、新農村建設、財政獎補“一事一議”等重大項目,增強貧困村的“造血”功能,使貧困村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截止目前,各級幫扶單位共為聯系村協調落實總投資4865.49萬元的交通道路、安全飲水、學校建設等項目76個,已完成投資996萬元,解決幫扶資金297.4萬元,推動了全縣各項工作有效開展。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6114635101.jpg)
招商幫扶工程
根據貧困村經濟發展現狀和資源狀況,搶抓招商引資的廣闊空間,大力營造招商引資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積極引進推動村域經濟強勢發展的招商引資項目,堅持興辦農業產業化建設龍頭企業,幫扶貧困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截止目前,全縣共為貧困村爭取、幫建天水天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清水蔬菜基地、天水嘉泰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肉牛養殖示范基地、太陽良種豬場、天水高山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招商引資項目12個,已引進、落實資金2800萬元,帶動100多名群眾實現就業,不僅就地消化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切實增強貧困村經濟發展實力,還促使一大批就地務工農民致力投資創業,為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創業平臺。
![DSC_0060.jpg](/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1206081945e20e79dbb652fa61.jpg)
(辦理婦女小額擔保貸款)
金融幫扶工程
充分發揮農行、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只能作用,著力簡化貸款手續,積極開展零擔保服務,切實為貧困戶致富提供資金保障。積極爭取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廣泛扶持發展貧困村和特困戶種植業、養殖業和第三產業。將產業大戶、優秀信用戶的授信限額提高到5萬元,讓有限的信貸規模優先支持農業產業發展。落實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基金700萬元,為2467戶發放貸款8785萬元,正在辦理的1.13億元,為群眾創業致富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5033520718.jpg)
(“雙聯”行動宣傳小分隊深入鄉鎮表演節目)
文化幫扶工程
由縣委宣傳部牽頭,農工部、文廣局、文聯、團縣委、教體局聯合,抽調文藝工作者,利用文化小分隊的形式,深入各鄉鎮開展以“雙聯”為主題的文藝宣講28場次,組織縣內著名書畫家深入聯系幫扶貧困村義務“獻藝”30多場次,深入農家院落和田間地頭表演“雙聯”快板、小品、歌曲180多場次,積極組織文藝骨干創作“雙聯”作品四大類60多篇,將優秀的文化藝術、豐富的文化資源奉獻給農民群眾,鞏固擴大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4034325339.jpg)
合作組織幫扶工程
為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思路,結合貧困村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幫助貧困村和農村經紀人建立核桃、蘋果、肉牛、蛋雞、蔬菜、勞務等多方面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8個,有效帶動貧困村林果業、畜牧養殖業、經作業、勞務業四大支柱產業發展。以“萬村千鄉工程”和農家店建設為依托,啟動實施10個村級綜合服務社,鞏固擴大現有100個村級農資產品綜合服務社成果,實現了農資產品和銷售市場有效銜接,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4025538385.jpg)
(張楊村文化廣場)
基礎設施幫扶工程
各聯系單位與村“兩委”班子緊密團結,群策群力,加強村組道路、文化設施、衛生設施、安全飲水、村陣地等公共設施建設,已幫助貧困村建成休閑文化廣場3處、文化活動室36個、標準化衛生室55個,公益橋12座、道路16條62公里、橋涵33座、安全飲水工程3處、沼氣924戶。通過制定和實施縣四大組織領導、縣委委員和縣直部門幫扶制度,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02個。依托項目改造農村危舊房1500戶,完成機修梯田4. 22萬畝。通過實施一池兩改三化、易地搬遷等10大類小型差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使貧困村發展煥發嶄新活力。
![1.jpg](/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120705191047c334b9edd524a2.jpg)
社會幫扶工程
通過不斷拓寬幫扶渠道,擴大幫扶范圍,積極動員民間組織、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參與貧困村和特困戶幫扶。目前,全縣10家民營企業和1100戶個體工商戶每家幫扶1戶貧困戶,共為貧困戶捐款22.7萬元。這些企業還積極幫助貧困村進行水利、交通、電力、通迅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建設,努力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貧困村自我發展能力。同時,立足貧困戶子女上學難等一系列問題,動員全社會力量為貧困戶子女贈送圖書2600冊、文具1000套、書包2400個,使貧困家庭孩子能順利上學。
![](/Files235/BeyondPic/2012-10/26/20121026121056257.jpg)
黨建幫扶工程
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結合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從整頓村班子入手,及時撤換和組建新的村級班子1 1個,調整補充村干部150名,增強了村級組織和聚力和戰斗力,使其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為推動貧困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結合建黨91周年慶祝活動,各級幫扶機關組織開展以慰問一批農村黨員、開展一次黨員示范崗、組織一次黨建和聯村聯戶知識競賽、發展一批農村新黨員、創建一批黨建示范村和示范戶為主要內容的“五個一”系列活動,豐富了“雙聯”行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