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7368666c81ab0e92.jpg)
清水剪紙是民間傳統藝術,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傳統剪紙藝術和民俗世代傳承,至今,部分鄉村農家門窗、家具、炕圍上貼著五顏六色、古拙生動的剪紙。
![DSC_1874.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fb87627653709072.jpg)
清水古稱上邽,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山西南麓。與陜西隴縣、寶雞毗鄰;南臨渭水,與天水市麥積區為界,分別于秦安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接壤。素有“隴上要沖,關中屏障”之稱。這里是歷史上農業民族與牧業民族文化的交融點,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為清水剪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5.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68a1aa0f9415cdd8.jpg)
剪紙是當地人民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作者大多是民間婦女,其剪紙風格古拙質樸、粗獷奔放、手法簡潔、線條明快,有著強烈的鄉土氣息。
![DSC_1848.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9af1675eb363d98d.jpg)
清水剪紙的題材非常廣泛,有人物、花鳥蟲魚、走獸、吉祥圖案等。內容多樣,風格純樸,千姿百態、意趣盎然的剪紙作品,既充分表現了藝人的氣質、情操,又反映了清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3.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26bdb4771b73fdfb4.jpg)
清水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分布廣泛。在較薄的物質材料上,剪紙花紋,始見于戰國文物。出土于清水縣白駝鄉劉坪村的秦墓葬中的一批金、銀箔裝飾品,其制作精美程度,已具備了民間剪紙的雛形。唐宋時期民間剪紙風俗已非常盛行。
![8.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c4766a51c4401862.jpg)
清水民間剪紙從古至今代代傳承,制作工具和藝術品位也隨之不斷改進、升華,由原來的單一剪制發展到現在的剪、刻結合。剪法主要有“陽剪”和“陰剪”,線條以鋸齒紋、月牙紋、弧線、直線為主。剪紙材料由原來的絹、布、紙發展到現在的宣紙、蠟光紙、金銀紙等。剪紙作品由隨意性發展到今天的主題性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清水剪紙藝人在繼承傳統剪紙藝術,創新發展,把剪紙藝術提高到了新的藝術境界。新的剪紙作品有人物、花鳥、風景、戲劇臉譜等。這些作品主題鮮明,耐人尋味,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DSC_2019.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2fb93040568d56cc.jpg)
清水剪紙類型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是美化室內環境的窗花、墻花、頂棚花等;二是烘托喜慶氣氛的喜花、禮花、供花、燈花等;三是專做刺繡底樣的鞋花、肚兜花、枕頭花等;四是俗信活動中使用的剪紙掃天婆婆、祈雨青蛙等;五是宗教廟宇圣誕用的染色剪紙彩掛箋,如清水民間收蟲旗、鎮邪驅禍的七色小紙人、紙馬、紙旗、鎮邪扎髻娃娃等。
![7.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11007be64e17b78a.jpg)
清水剪紙是歷史發展中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既有不同地域的共性和特點,又有本地域的不同風格。據清水一些出土文物考證,民間剪紙有它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民俗禮儀中用途很廣泛。在當今社會,人們將剪紙藝術用于裝飾廳屋,還有人將剪紙藝術作品作為禮品饋贈親友,更引人注目的是剪紙已被藝術收藏家收藏。近年來,清水大量剪紙作品多次應國家、省、市展會邀請參加展覽,部分作品并被出版印刷。
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通過傳承發展,必將為人類的生活增添異彩。
![DSC_1852.jpg](/Files234/BeyondPic/2012-7/20/12070500534fd5aa9d0885b8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