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又到年末歲首。回眸2011年,軒轅故里—清水大地處處煥發著新的發展活力,讓我們利用網絡,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再現全縣上下奮發拼搏、譜寫華章的壯麗畫卷,展示清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喜人成就。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清水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進一步弘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求實創新,真抓實干,開創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局面,為深入實施“5551”戰略,建設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西部科學發展特色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扶貧開發穩步推進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280bdf859d42c08f.jpg)
2011年,清水縣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走“整流域推進、片帶式開發”之路,樹立“大扶貧”理念,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突出“培育增收產業、開發貧困片帶、培訓貧困群眾、創新扶貧模式”,狠抓了以7村整村推進為主的扶貧項目工作,努力促進社會幫扶、世行貸款回收、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等工作順利開展,較好的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b1a80252f3a3770d.jpg)
項目資金穩中有增。堅持“整流域推進、片帶式開發、主導產業為主”的原則,立足實際、突出地域特色和區位優勢,科學規劃、認真篩選、精心編制、及時申報,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金。全年共申請上報第一、第二批財政扶貧資金項目、西部鐵爐梁“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項目、東部西靈山流域整鄉推進項目等 5大類18項,申請財政扶貧資金5200多萬元。至目前,已落實到縣財政扶貧資金1964萬元,占縣政府下達目標任務1500萬元的131%。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73b02883edb0a117.jpg)
減貧任務如期實現。年內,省、市要求全縣實施完成的財政扶貧項目資金1595萬元。至目前完成投資1545萬元,報賬1545萬元,分別占計劃資金1595萬元的96.87%,總體進展良好。完成了0.65萬個貧困人口的減貧任務,貧困人口由上年的5.24萬人減少到4.59萬人,貧困面降至 15.4 %。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將達到3150元,比上年的2738元凈增412元。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d482bb06d3b8e9db.jpg)
當年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今年,第一批計劃安排整村推進項目資金857萬元。項目覆蓋2鄉7村(新城鄉蒲魏村、閆川村、謝山村、楊河村,黃門鄉小河村、長谷村、后坡村),當年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807萬元,分別占計劃857萬元的94.17%。7村栽植優質核桃4000畝,種植高原夏菜1000畝,采購良種母牛560頭,新修梯田2500畝,砂化村組道路23公里,硬化村組道路7公里,新修堤防工程600米,修建人畜飲水工程1處,建成村陣地1處,結合項目實施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400人(次),分別占計劃的100%。2011年面上扶貧項目計劃安排財政扶貧資金投資433萬元,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投資433萬元,分別占計劃的100%。栽植優質蘋果1225畝、核桃2720畝、大櫻桃800畝,新建蔬菜大棚133座,培訓“兩后生”1222人,開展短期技能培訓480人,分別占計劃的100%。省、市安排該縣2010年第二、三批扶貧項目資金305萬元,完成投資305萬元,分別占計劃的100%。栽植優質核桃4933畝,種植高原夏菜667畝,新建果窖75眼,新修人飲工程1處,新建鋼架大棚200座,新建堤防工程1235米,新修村組道路10公里。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b51acec1f3f0fdf7.jpg)
“試點項目”順利通過市級驗收。西部整流域“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項目是2008年全省三個國家級試點項目之一。項目覆蓋賈川鄉、金集鎮、郭川鄉、土門鄉、遠門鄉5鄉鎮、12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3516戶、17081人。總投資17087.4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1000萬元,信貸資金239.4萬元,自籌資金4289萬元,部門整合資金11559萬元。三年來,利用10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修村組道路72.5公里、建村文化衛生設施1處、硬化巷道4.485公里,栽植優質蘋果21664畝、優質核桃4667畝,建豬舍973座、養豬4865頭、建雞舍56座、養雞16800只,開展技術培訓2400人次,分別占計劃的100%。同時,以財政扶貧資金1000萬元為依托,采取多種措施,整合發改、水利、農業、畜牧、林業、交通、能源、新農辦、國土、農綜、災后重建等11個部門的項目資金11559萬元,配套實施安全飲水、沼氣、林果、梯田、道路等項目,從而達到“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目的,順利通過了市級驗收。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7dd7631191cba24c.jpg)
(黃門至新城水泥硬化路)
勞動力轉移培訓全面落實。大力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培訓輸轉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4.4萬元,共舉辦服裝縫紉工、建筑工、磚瓦工等短期技能培訓班4期,培訓輸轉勞務人員480人。依托天水農校等15所基地,重點對農村貧困家庭“兩后生”進行正規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積極開展新增“兩后生”的資格審定、確認工作,年內完成 702名新增“兩后生”的培訓任務。同時,對上年度參加培訓的520名“兩后生”的學習培訓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及時發放補助資金,確保“兩后生”培訓工作順利開展,實現了培訓輸轉一人,脫貧致富一家的目標。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9023609ec33a0833.jpg)
“兩項制度”有效銜接順利推進。該縣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試點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民心工程,積極謀劃、認真組織、大膽探索,確保了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全縣共識別出貧困人口15.9078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3.58 %,其中,扶貧對象11.2864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8.01 %;低保對象4.552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15.33%;喪失勞動能力的有0.0691萬人,占農村人口的0.23 %。在低保對象中,扶貧和低保交叉對象有2.4119萬人,占農村人口的8.12 %。對識別出的貧困人口的各類信息數據已錄入低收入戶管理系統。經省市審核后于4月底上報國扶辦。對于識別出的貧困人口,在整村推進、產業開發、勞動力輸轉培訓等開發項目中,依據年度項目扶持規劃,逐步落實扶持措施。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0496d5c562731821.jpg)
社會幫扶工作深入開展。今年,省、市、縣各級幫扶單位積極參與春季建園、抗旱救災等全縣各項重點工作,為貧困鄉村送技術、送物資、送資金、送信息,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幫扶活動。同時,縣扶貧辦與有關鄉鎮先后多次與省、市幫扶單位聯系協調,申報幫扶項目10項,申請項目資金494.1萬元。據統計,年內共捐送各類幫扶資金520.1萬元,其中協調各類幫扶項目資金198.75萬元,無償捐資183.73萬元,捐送物資折價137.62萬元。
![](/Files230/BeyondPic/2012-1/12/12011215272b22077970d9ed6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