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又到年末歲首。回眸2011年,軒轅故里—清水大地處處煥發著新的發展活力,讓我們利用網絡,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再現全縣上下奮發拼搏、譜寫華章的壯麗畫卷,展示清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喜人成就。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清水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進一步弘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求實創新,真抓實干,開創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局面,為深入實施“5551”戰略,建設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西部科學發展特色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d0fdc4dbf1a2106d.jpg)
高效農業成為農民增收新載體
2011年,清水縣農業工作按照“修梯田、栽果樹、鋪全膜”的總體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創新蔬菜發展模式,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創建農業示范基地,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工作重點,在調整結構上下功夫,在壯大產業上做文章,在創建特色上求發展,在提質增效上求突破,全縣糧食喜獲豐收,蔬菜基地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農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589409114bf3c6ed.jpg)
以穩定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總產為目標,狠抓各項措施落實,糧油產量持續增長。以抗災保糧為重點,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品質、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基本思路,以糧油高產創建為契機,在健全糧食生產責任制、全面落實惠農強農政策的基礎上,實現了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全縣推廣全膜雙壟溝玉米區域涉及216個行政村4.53萬戶,建成4個萬畝示范點,35個千畝示范點,總推廣面積15.75萬畝,占任務的105%;推廣脫毒馬鈴薯全覆蓋種植13.43萬畝,建立馬鈴薯高產創建田1.3萬畝,在高產創建區建立了1個千畝核心示范點,示范面積1250畝、建立了 1個百畝核心攻關田,示范面積130畝。落實馬鈴薯良繁基地1.326萬畝,建設一級馬鈴薯儲藏庫1000噸級6座;推廣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技術面積5.02萬畝;完成測土配方施肥60萬畝。落實小麥、玉米良種補貼面積45.2萬畝。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f4a8a1f538662140.jpg)
以建立標準基地、擴大生產規模為重點,努力探索產業發展模式,蔬菜效益再上新臺階。按照農業產業化“3331”工程的總體思路和把清水建設成為天水市大菜園的目標,堅持“適度發展設施蔬菜,規模發展河川水灌地雙茬蔬菜,大力發展高原夏菜產業”的總體布局,決定以泰山廟塬蔬菜基地建設為中心,以各鄉鎮規劃的蔬菜示范基地為重點,重點做好2萬畝高山夏菜種植和城郊“菜籃子”基地建設工作。據統計,全年完成蔬菜種植10.66萬畝。完成設施蔬菜種植0.112萬畝,新建白沙趙溝、隴東朱灣兩個 “一村一品”示范點,認證架豆和豇豆兩個無公害高山蔬菜品牌。建成永清鎮泰山廟塬、白沙鄉白沙村、永清鎮溫溝村、黃門鄉臺子村、紅堡鎮咀頭村五大蔬菜基地,示范面積4500畝。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9e58bdc5dc8ec965.jpg)
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發展后勁為根本,加快項目實施進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今年共申報貯備各類農業項目45項,總投資14481.58萬元,這些項目主要涉及糧食安全、農業基礎建設、能源建設、農業產業、特色種植、農機作業、農民培訓等多個方面。這些項目的實施,使得全縣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有力拉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全縣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b7c1fc6f6c241fa4.jpg)
以發展農村沼氣、建設生態家園為目的,加快循環農業建設步伐,一池三改工作穩步推進。今年,農村沼氣建設繼續被省市列為為民辦的實事之一。省市下達我縣沼氣項目1600戶,總投資704萬元,至目前,1600戶國債項目已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形成了“豬—沼--果”、“豬—沼—菜”等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adfc02dfc99f6208.jpg)
以創建平安農機、實施補貼項目為帶動,加強安全監理工作,農機化水平顯著提高。年初,該縣就和市監理所、各鄉鎮分別簽訂了《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各鄉鎮政府與各村委會,各村委會與大部分農機手之間也簽訂了《農機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書》,簽訂率、簽訂面均達到了100%。并建立了政府負責、農機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農機安全生產的機制。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462f11101904a1a5.jpg)
以開展土地流轉改革為契機,扎實推進農經工作。在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試點方面,由天水高原夏菜開發有限公司、清水縣金倫專業合作社以及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成功流轉了永清鎮泰山廟塬、白沙鄉白沙村、黃門鄉臺子村3處土地共計3000畝。全縣共流轉土地36135畝。建立永清、紅堡兩個鄉鎮土地承包股份調節委員會、永清、白沙和紅堡三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所、永清東關村、西關村,白沙白沙村,紅堡安坪村、峽口村5個村級流轉服務點。在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的基礎上,扶持和引導新成立鑫聚、鑫盛源、農匯、興農、聚豐、順發和繁盛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和扶持清水縣新貴果果品種植、清水縣康豐果蔬種植、清水縣紅巖農產品購銷和清水縣高山蔬菜種植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至目前,全縣累計已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85個,其中在工商局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7個,在民政局注冊的專業協會38個。有2個合作社產品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1個合作社產品注冊了產品商標,4個合作社為省級示范社,3個合作社為市級示范社,6個合作社為縣級示范社。從而促進了我縣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2cee24f1ffb62ed5.jpg)
以提高農民素質、開展科技培訓為載體,加大實用技術推廣力度,科教興農步伐日益加快。按照“實施一個項目,推廣一項技術,培養一批能人,振興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五個一”要求,年內開展新技術試驗2項,新品種對比試驗15項,建立省級玉米雜交品種區域點3個,參試品種23個,建立市級冬小麥區域點1個,參試品種12個,引進以隴薯6號、莊薯3號、克新系列為主的馬鈴薯良種,分別比普通品種增產18%--53.4%,建立脫毒種薯繁育基地1.32萬畝,建成一級種薯貯藏窖6座。先后和省農科院、鄭州蔬菜研究所和市農科所廣泛開展技術交流5場次,舉辦各類農業實用技術技術培訓班40余期(次),發放各類農業科技書籍1.3萬余冊,印發科技明白卡3.2萬余份,播放光盤700多小時,受培人員達15萬人(次)。
![](/Files230/BeyondPic/2011-12/26/1112261534f30ec89f4be8f69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