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傳遞真情 用愛托起希望
——張金霞救助失學兒童紀實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1045028.jpg)
(走訪貧困兒童家庭)
幫助貧困適齡兒童重返校園,享受同等教育的權利,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張金霞是清水縣貧困地區兒童規劃與發展項目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她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之余,堅持以“心系兒童、奉獻社會”為宗旨,把救助貧困失學兒童,保護兒童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托創建貧困失學兒童救助網站,積極呼吁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貧困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在社會愛心人士與貧困兒童之間搭建了愛心救助橋梁。張金霞以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用愛心演繹了真情救助失學兒童的生動樂章。
愛心播撒希望 救助失學兒童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5654983.jpg)
(開展失學女童重返校園動員活動)
自2001年3月在清水縣貧困地區兒童規劃與發展項目辦工作以來,張金霞在多次深入項目鄉村開展婦女培訓、發放小額貸款、幫助貧困婦女創收的同時,親眼目睹了貧困家庭,特別是單親家庭因生活困難、家庭變故無法供子女上學,部分在校兒童面臨輟學,不能繼續完成學業等現狀,使她深受觸動,產生了救助失學兒童的強烈愿望。正是從那一刻起,張金霞開始走上了救助失學兒童的漫長之路。11年來,張金霞通過創建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站,積極牽線搭橋,呼吁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關注貧困兒童,關愛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用社會各界的愛心為廣大貧困兒童點燃了未來的希望。在張金霞的積極倡導下,先后有廣州、山東、湖北、福建、浙江等地的163名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累計為新城、白沙、豐望、永清、秦亭等18鄉鎮335名兒童實施貧困救助,資助金額達9.1萬元,資助書包、文具、書籍等各類學習用品2000多件,資助衣服、食品等生活用品600多件,幫助111名失學兒童重新走進了校園,幫助224名失學兒童順利完成了學業。在這些愛心人士中,有國家公務員、飛行員、部隊官兵、大學生、企業白領、個體老板等。郁蕾是山東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打工,資助新城鄉張河小學貧困兒童紀丹、紀瓊兩姐妹,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奉獻社會的良好風采。柯秋婷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名企業白領,她剛參加工作就資助張河小學薛愛珍和李艷麗兩名貧困女童,給每個孩子每學期資助200元的學費和價值一百多元的學習用品,她的資助行動在當地廣為流傳。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65551295.jpg)
深入調查摸底 建立救助檔案
張金霞多次深入鄉村、學校調查摸底,親自走訪貧困兒童家庭,了解貧困兒童家庭構成現狀,掌握子女入學情況,真實拍照記錄兒童困難現狀,邊走訪、邊建檔,為開展貧困失學兒童救助工作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特別是單位沒有配備專門的工作用車,張金霞經常擠公共汽車、騎自行車深入鄉村、學校、貧困家庭開展調查摸底工作,有時甚至徒步幾十里,往來穿梭于鄉村、學校、貧困兒童家庭之間,她的這種執著精神使廣大貧困家庭深受感動。王愛娟、王喬是新城鄉張河村小學的兩名貧困兒童,母親因難產早逝,家境十分困難,張金霞積極聯系山東、廣州的文婷婷和宋翔兩名資助人,及時對姐弟倆進行資助,并依托小額信貸項目對其家庭提供2000元的貸款,使其擺脫困境。11年來,張金霞共走訪鄉鎮10個,走訪貧困村50多個,走訪貧困家庭2000多戶,走訪學校40多所,建立貧困兒童救助檔案335份。通過調查建檔,為開展救助工作打下了基礎。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5155996.jpg)
(資助人向貧困兒童捐贈的物品)
創建救助網站 搭建愛心平臺
為了倡導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貧困失學兒童,積極動員廣大愛心人士加入到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行列,張金霞自發創建了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站,發出了救助貧困兒童倡議書,積極呼吁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資助失學兒童或瀕臨失學兒童,讓貧困失學兒童能夠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張金霞在倡議書中這樣說:“個人的力量是極其微薄有限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感召和影響社會上所有有愛心的人,一起參與到救助貧困學生的行列中來,讓愛的陽光和希望的雨露灑遍清水大地的每個角落,溫暖和滋潤無數善良純樸的學子心田,使家庭貧困的孩子們都能在充滿愛心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沒有一個因貧困而失學,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求知升學之路,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幾年來,張金霞共向百度等網站、論壇發帖100多條,發出救助資料560份,救助倡議書400多份,為社會各界人士奉獻愛心搭建了平臺。目前,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站參與人數日益增多,達到 160人,日訪問量達280多人(次)。同時,通過救助網站,張金霞積極爭取德州撲克愛好基金會為豐望鄉柏樹小學無償捐贈圖書1000多冊。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站的建立,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收到了良好的救助成效,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1519968.jpg)
(與村干部、學校負責人一起發放救助資金)
多方牽線搭橋 擴大社會參與
救助工作伊始,面對開展貧困兒童情況調查,建立貧困兒童檔案、聯系愛心人士資助過程中遇到的諸多不理解和質疑的目光,張金霞毫不氣餒,始終不渝地堅信,只要自己付出了真誠,相信人間一定會有真愛。為了消除社會愛心人士的思想疑慮,一方面,張金霞在貧困兒童救助網站公布了個人聯系電話,并將貧困兒童檔案、資料、照片 、學校負責人、家庭聯系方式等內容對已確定的資助人進行公布,讓資助人自主確定資助方式,通過開展“一對一”等形式的救助,讓資助人直接將救助金及物品發放到貧困兒童手中,為資助人與貧困兒童家庭、學校之間搭建了救助平臺。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資助人不愿透漏個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直接將救助金匯到張金霞個人賬戶,將救助用品寄到其所在單位,針對這一情況,張金霞通過網站多次與資助人進行深入交談,多方尋求聯系方式,及時將救助金及救助用品發放到被救助兒童手中,并將資助兒童檔案、資料發給資助人,讓資助人對救助對象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確保了救助工作的公開、透明。為了提高救助工作的社會影響,張金霞不但自己全心身投入到義務救助的服務工作中,還積極發動朋友和身邊愛心人士一起加入到救助行列,共同為救助失學兒童貢獻力量。通過張金霞的愛心行動,社會各界參與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4510403.jpg)
幫助發展產業 促進增收致富
在多年的貧困兒童救助行動中,張金霞深刻體會到,救助工作只能幫助貧困失學兒童暫時完成學業,要徹底改變貧困兒童家庭的困難現狀,必須從根本上幫助他們轉變思想轉念,努力發展產業,依靠創收致富。為此,張金霞多次深入鄉村一線,深入貧困兒童家庭,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結合家庭實際,適時舉辦培訓會,引導廣大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幫助制定脫貧致富計劃。并邀請農業、畜牧、林業等部門技術人員開展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培訓,幫助貧困戶提高農村實用技術水平,增長見識,拓展思路,拓寬創收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0096267.jpg)
(發放資助的學習用品)
無私奉獻愛心 情暖失學兒童
生活中,張金霞熱情、開朗、樂觀向上,無論在鄉鎮還是縣直機關工作,都能嚴格要求自己,與同事的關系融洽,待人真誠,與人為善,經常積極主動的幫助別人。在清水縣貧困地區兒童規劃與發展項目辦公室工作的11年里,張金霞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婦女兒童工作,并把工作之余義務開展貧困兒童救助作為自己最大的追求,堅持不懈地為貧困兒童辦好事。張金霞經常這樣說:“資助一名貧困兒童復學,就等于播種了一顆希望的種子,播種了祖國的未來。只要您能伸出關愛的雙手,這個世界就會多一份光彩,充滿一份愛。為了同一片藍天下的孩子都能擁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未來,伸出您友愛的手吧,涓涓細流,匯成大海,殷殷愛心,成就生命。讓我們用博愛的胸懷鑄就今天的真情,用奉獻的行動托起明天的太陽!感謝所有關注這些孩子的人,你們的關注讓這些孩子看到了希望,讓他們、也讓我們更加篤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被放棄……”。為了資助貧困失學兒童,張金霞經常加班加點、忘我工作,利用雙休日,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深入鄉村開展貧困兒童救助工作。多年來,無論在鄉村學校,還是貧困兒童家中,或是鄉村田間地頭,都能經常看到張金霞資助貧困兒童的身影,她把愛心和希望播撒在了每一個貧困兒童的心間,以實際行動樹立了新時期婦女干部的良好形象。2011年7月7日,張金霞救助失學兒童的事跡在天水日報刊登,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64957.jpg)
回訪受資助的貧困兒童
張金霞十年的救助行動從未停止過,服務社會的誠信始終不改,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堅守的是信念和執著,堅守的是愛心的奉獻和對祖國未來的希望。她總說:“個人能力是有限的,我只是在傳達了一種思想,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為支持清水農村教育,特別是邊遠山區的教育獻出愛心……”。張金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以實際行動弘揚了中華民族扶貧幫困、助學重教的優良傳統,她的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行動,正感召著社會各界人士勇躍加入到救助的行列。張金霞的事跡沒有驚天動地,樸實的不能再樸實,但就在這些和工作相比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當中,她付出了真情,奉獻了愛心,也正是在她愛心的澆灌下,一棵棵幼苗才得以茁壯成長。張金霞救助貧困兒童的愛心行動永遠不會停止,因為真情傳遞在延續,愛心資助在延續。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85789077.jpg)
失學女童重返校園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3037436.jpg)
受助兒童健康成長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90782192.jpg)
受資助的貧困兒童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90213925.jpg)
發放資助的學習用品 充分關注女童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2094320.jpg)
商務部專家調查評估婦女創收成效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2593948.jpg)
開展婦女創收經營培訓活動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3593148.jpg)
走訪特困家庭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80179336.jpg)
走訪調查貧困家庭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74061563.jpg)
幫助貧困家庭發展產業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80748977.jpg)
檢查衛生校廁的援建情況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83835232.jpg)
依托兒基會項目扶持貧困婦女發展大棚蔬菜產業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84555844.jpg)
依托兒基會項目扶持貧困婦女發展香菇種植產業
![](/Files226/BeyondPic/2011-7/27/2011072511285144125.jpg)
依托兒基會項目扶持貧困婦女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