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特色創新 推動跨越發展
——赴河西五市學習考察的思考
中共清水縣委書記 王振宇
![](/Files219/BeyondPic/2010-9/11/100911162498c2bab09bac5aa1.jpg)
這次隨同天水市黨政考察團赴河西五市,就工業、農業、旅游業、項目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等工作進行了學習考察,進一步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啟迪了思路,深感受益匪淺。
一、河西五市加快發展的基本經驗
近年來,河西五市緊抓發展第一要務,立足資源優勢,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工作重點,以民營經濟為主攻方向,以營造環境、強化服務為基本手段,堅持骨干企業、特色產業、園區經濟“三位一體”,開拓創新,加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快速增長,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子,有五個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是搶抓機遇,力促發展。河西五市對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把握準、反應快,新上項目多、投資規模大,聚集了強大的發展后勁。酒泉市搶抓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歷史機遇,依托得天獨厚的風能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電產業,2009年風電裝機達到220萬千瓦,銷售收入達到64億元。金昌市為破解面臨的資源約束,緊抓省上將其確定為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的良好機遇,規劃建設金川新材料工業園區和河西堡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形成企業內的小循環、產業中的中循環、區域間的大循環,下游接上游、吃干榨盡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實現了從完全依賴資源,到原料、產品甚至廢氣廢渣綜合利用的大轉型,全市延伸產品、廢棄物再利用所產生的產值已超過100億元。
二是理念超前,謀劃發展。五市堅持在解放思想中超前謀劃發展思路,在深化市情認識中完善發展思路,高起點定位,高效率推進,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張掖市立足于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和經濟通道的區域發展定位,堅持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建設,大力實施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依托濕地資源開發建設濱河新區,彰顯了城市特色。酒泉市確立以資源換裝備的思路,大力實施“振興工業“6+2”行動計劃”,集中布局了酒泉裝備制造產業園,先后與29家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產值過億元的裝備制造企業達17戶,國內風機總裝前三甲、葉片制造前三強企業全部落戶園區,促進了風電、光電、電網建設、裝備制造等新能源產業群協調發展。
三是突出重點,統籌發展。五市立足實際,抓住重點,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上狠下功夫,使經濟發展由量態擴張向質態提升邁進。酒泉市扎實推進農業“一特四化”進程,啟動40萬畝高效灌溉工程,發展高效節水農業,開工建設總投資9.5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項目21個,已在4個縣市區開展牧農區城鄉一體化試點。金昌市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示范市,打破行政區劃分割,統籌推進城鄉間產業、發展方式、市場、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治理模式等要素的均等化,全市80%的行政村建成了農村社區,91%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初步實現了城鄉間的優勢互補和有效對接。張掖市作為全省七大農產品加工循環經濟基地之一,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被農業部確定為甘肅唯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已成為干旱區推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樣板區。
四是特色領先,跨越發展。五市充分依托當地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明顯的產業特色。武威市建成釀造葡萄基地8.4萬畝,葡萄酒年生產能力達3萬噸,占全省產量的72%。張掖市制種產業發展迅速,2009年玉米制種產量占到全省60%、全國40%,成為中國雜交玉米制種首選之地。酒泉市以成功舉辦中國新能源產業博覽會為契機,開工建設20個風電項目,全國乃至世界陸上最大的5.0兆瓦風機項目正式奠基,今年8月底,全市已完成風電裝備制造銷售收入149.65億元。
五是干事創業,加快發展。這次考察,使我們體會到五市凝人心、聚合力的發展氛圍,給各部門壓擔子、交任務,轉變干部作風、提供優質服務的工作方法,感受到了干部群眾奮勇爭先、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和高效率、快節奏的工作作風。酒泉市在推進“6+2行動計劃”中,建立市委牽頭、相關領導參與包掛產業鏈以條為主的工作推進機制,重視選拔使用心里有組織、眼里有群眾、行為有分寸,以及對事業、家庭和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大力弘揚“鐵人精神”,進一步凝聚了各級干部干事創業的精神動力。
![](/Files219/BeyondPic/2010-9/8/1008312359629f3a20c2179068.jpg)
二、推動清水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思考
經過學習、考察與思考,在推進清水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中,必須搶抓機遇、超前謀劃,必須突出重點、特色領先,必須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旅游富縣”五大戰略,始終以項目建設為龍頭、以招商引資為抓手,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鄉域經濟發展,推進“中部率先、南部開發、西部崛起、北部提升、東部培育”五大區域布局開發,壯大縣域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奮力開創跨越式科學發展新局面,建設富裕、文明、和諧、魅力新清水。
一是加快畜牧產業發展,建設全省肉牛大縣。圍繞建設全省肉牛大縣目標,以蘇屲千頭肉牛養殖園區為示范,每年整合資金800萬元,全力推進養牛小區和養牛專業村建設,加強對已建養牛小區的扶持,確保每年新增肉牛2萬頭,到“十二五”后期全縣肉牛總量達到20萬頭。大力引進良種飼養,積極做好肉牛品種改良工作。認真落實《清水縣發展畜牧產業扶持辦法》,積極引進肉牛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
二是加快林果產業發展,建設全省核桃大縣。圍繞建設全省核桃大縣,擴大果品產業基地建設規模,加強果園綜合管理。每年新發展核桃4萬畝,到“十二五”后期達到40萬畝,重點建立無性系核桃采穗圃,引進推廣晉龍、遼核系列、香玲等適宜清水發展的新優品種,著力建設核桃、蘋果苗木繁育基地,以滿足全縣“十二五”期間干鮮果基地建設優質苗木的需求。同時,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德援項目、補植補造等造林工程,探索完善林地管護機制,確保林果業有效發展。
三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發展壯大工業經濟。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項目向園區集聚、政策向園區傾斜、資金向園區保障”的思路,集中力量辦好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吸納一批投資額高、經營規模大、資質雄厚的優質企業,不斷促進酒飲、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礦產資源開發四大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加強企業管理,加快新產品開發,加大營銷力度,擴大市場銷售,促進企業穩定發展。加強天河酒業、綠盛堂生物制品業、礦泉水生產等企業建設,壯大地方工業。
四是加快交通建設,構筑經濟通道。抓好天平鐵路和莊天二級公路清水過境段建設的協調、配合、服務工作,努力形成連接天寶高速、貫通天水的快車道、便民道、發展道。按照突破關山、東進關中的戰略思路,申報立項建設清水通往隴縣、東達寶平高速的東通道。抓住天平高速建設的機遇,延伸路段,提高等級,形成連接天平高速的西出口。加快通鄉油路、通村水泥路及通達、通暢和維修改造工程建設步伐,加大公路運輸場站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城鄉客運網絡化,努力構筑出縣通鄉的經濟大通道。
五是加快城市開發建設,打造精品山水縣城。堅持“東擴西延建新區,集中改造中心區,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精品山水縣城”的思路,積極實施“五路、三場、兩區、一園、一線”建設工程。按照“一心傍一帶、一軸連三區”的總體規劃,全力抓好東部新城區開發建設,使之成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綜合服務,有規模、有檔次的辦公和商住新城區。抓好經濟適用房建設,為拆遷安置提供充足的房源。抓好“城中村”改造,建好火車站前廣場,拉動城區西延工程建設。探索建立城鎮綜合管理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改善市容市貌。
六是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建設全市教育先進縣。圍繞創建全市教育先進縣,進一步理順“以縣為主、鄉村為補充”的教育管理體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以突出“兩基”鞏固提高和提升中小學管理水平為重點,深化三項改革,強化教研督導,狠抓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建設,努力辦全縣人民滿意的教育。探索改革教學方法,實施科學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完善教師考核和評價辦法。按照“校舍標準化,設施配套化”的思路,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結合學校布局調整和寄宿制學校建設,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使辦學效益明顯提升。
七是加快民生工程,建設和諧清水。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著力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抓好救災救濟、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工作,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力度。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和教育“兩免一補”、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等政策,全力推進城鄉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加強廉租住房建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集中力量,有效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行路、飲水、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問題。
![](/Files219/BeyondPic/2010-9/8/1009072302b59c2fc6f35f98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