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清水系列之三
黃土地的希望
——清水農業闊步走向產業化

清水采訪的幾天,天空一直飄著蒙蒙細雨,天氣異常清冷,但走遍牛頭河兩岸鄉鎮,到處洋溢著的產業化建設熱潮,讓人如置身三月陽春。運輸果品的車輛來來往往,在萬畝蘋果基地、萬畝核桃基地和畜禽養殖基地,今年春天栽植的樹苗茁壯成長,小雞在雞舍里歡快啄食。縣委書記雷鳴告訴記者,從今年到2012年,清水農民要實現人均4140元收入,就必須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為此,縣上啟動實施了栽植核桃6萬畝、蘋果4萬畝,飼養畜禽300萬頭(匹、只),種植設施蔬菜1萬畝,農、果、牧業全面發展為的“6431”工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增加農民收入打好基礎。

林果業的春天
11月15日,通往遠門鄉的山頂上白雪皚皚。在遠門鄉的單魏村村委會,我們見到了遠近聞名的“蘋果狀元”魏正吉,去年和今年連續兩年,他的蘋果收入都達到了10萬元。
魏正吉家有6口人,有14畝蘋果園,其中10畝已經掛果。他說自己的果園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收成,主要是縣上對果品種植很重視,每當關鍵時期,都有技術員深入到田間地頭指導,為果農提供幫助。
同行的縣林業局張局長告訴記者,單魏村共260戶人,家家有蘋果園,5萬元以上的為少數戶,兩三萬元的是中間戶,1萬左右的是個別戶,今年全村蘋果收入達500萬元,這個村已基本形成了豬——沼——果循環產業鏈。由于單魏蘋果形成了產業,每年疏花疏果時,鄰近村外來勞動力聚集單魏村幫工,每天可以掙30元。魏吉正今年光是去套、貼字,每天就用勞力15個,就為附近村民支付務工費5000多元。
結合“6431”富民工程,清水縣還實施了“558”工程,發展干果產業,在隴東、草川、豐望、秦亭、郭川、金集、永清、紅堡等8個萬畝鄉鎮,建設千畝以上干果基地50個。縣上在繼去年下派500名干部、投入500萬元的“雙五百”保障措施之后,今春進一步加大人力財力投入,由縣財政籌措800萬元,搶氣節,抓時令,上下動員,全民參與,奮戰40天,完成春季建園11.83萬畝,是去年建園面積的3倍多。
記者在永清鎮董家塬千畝蘋果基地看到,今年春天栽植的蘋果苗長勢良好,園間道路、防洪水渠即將完工,灌溉設施也已經安裝完畢。林業局張局長告訴記者,如果有客商要整體經營,這樣的果園三年以后即可受益。

畜牧業高歌猛進
秦源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良種雞繁育基地,是由縣林業局職工集體入股建設的集代蛋種雞、生產繁育良種商品雞苗為一體的家室產業化現代養雞場,占地50畝,是我市和隴東南地區目前最大的種雞繁育基地。
縣農牧局安局長告訴記者,這個種雞繁育基地計劃建設飼養父母代蛋種雞5萬套,年產400至500萬羽優質母雛。2007年公司籌建之初,縣上投資了30萬元啟動資金,并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快速發展目標。目前已經出售雞苗15萬羽,生產的雞蛋遠銷天水和西藏等地。由于這個企業的規范化管理,清水雞蛋在拉薩非常暢銷。
近年來,清水提出了“畜牧強縣”的戰略,以發展現代畜牧業為目標,已經形成了以紅堡科技養殖示范園、城郊綜合養殖示范園、湯浴河流域肉牛育肥示范區、白駝仔豬繁育基地,東部黃牛養殖基地和優質牧草基地為格局的“一園兩區三基地”,截止2007年底,全縣新建成畜禽養殖小區8個,規模養殖戶12200戶,畜禽飼養量達179.75萬頭(匹、只),出欄各類商品畜禽80.15萬頭(匹、只),肉類總產量1.77萬噸,蛋產量1.8萬噸,奶產量0.67萬噸,全縣物業總產值2.05億元,牧業人均收入620元。畜牧業在整個農業中的比例明顯增加,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36%。
在畜牧產業發展的同時,縣委、縣政府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措施,使畜牧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實現了清水畜牧龍頭企業零的突破。先后建成年加工雞蛋300噸的“鄉巴佬”雞蛋加工廠,年處理加工雞糞200噸的科技養殖園區雞糞加工廠兩個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去年又引進甘肅康健現代牛業公司投資興建清水縣萬頭肉牛育肥加工廠等企業。今年,他們引進的正大集團萬頭良種豬繁育場,已經進入開工前期準備階段。

黃土地的希望
王河鄉馬鈴薯協會院子里停著幾輛裝滿馬鈴薯的加長卡車,王河鄉人大劉林錄主席告訴記者:“這些馬鈴薯準備運往成都和廣州。洋芋收獲后,全國各地客商來到這里,每天都有幾輛車向外運送外銷洋芋。”
院子里一個巨大的儲藏庫里,裝袋的土豆堆積如山。
劉主席告訴記者,王河鄉在農業產業化方面的目標是,萬畝洋芋萬頭豬,因地制宜奔小康。目前,該鄉僅洋芋一項收入就達到1500多元,人均1000元。鄉政府加強科技培訓和品種改良,使土豆畝產最高可達8000多斤,平均畝產4000多斤。很早就開始土地流轉,實行訂單農業的王河鄉生產的土豆,由經銷商汪東統一收購。在實行訂單農業過程中,汪東和蘭州一肥料廠聯合,采用測土施肥的方法,針對王河土質配制專用肥,無償提供種植戶,等土豆收獲后再扣除貨款,這樣既改良了品種,增加了產量,又減輕了農民負擔,深得老百姓擁護。
因地制宜,共同發展,是近年來清水縣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他們充分發揮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和農特產品的傳統優勢,根據東南西北各個區域特點,鼓勵農民發展各自優勢產業,種植葵花3萬畝,半夏1萬畝,大麻2萬畝,蠶豆1.2萬畝,甜玉米3000畝,蘆筍2000畝,架豆王2000畝,西班牙辣椒1000畝。為了幫助農民發展種植業,縣政府從財政資金中分兩年拿出1300萬元,用于產業化建設。今年春耕時,他們縣上又發放春耕生產貸款4000多萬元,解決農戶產業化建設資金不足。
縣上還成立了四個產業化園區,引導、示范、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設施農業。在位于紅堡鎮的清水縣農業園區,記者看到,現代化聯動溫棚里鮮花盛開,蔬菜蒼翠。據園區負責人介紹,該園區建成后帶動了附近農民發展蔬菜產業的積極性。目前,園區內不僅吸引了客商入住,當地農戶也建起了幾十座塑料大棚,發展蔬菜種植。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清水縣在發展產業化方面堅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工作與建設新農村相結合,堅持用市場經濟思想謀劃農業生產,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古老的黃土地,正在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指導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