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產業特色 加快項目建設
按照新時期扶貧開發“一體兩冀”的總體思路和部署,清水縣扶貧工作積極實施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該縣始終把整村推進項目實施擺在突出位置,狠抓項目進度和質量。在省、市資金沒有到位的情況下,縣財政給每個村預付10萬元作為啟動經費,縣農牧、林業等部門的技術人員積極配合,現場指導,鄉村認真組織,積極實施。截至2007年底,已全面完成了白沙鄉馬溝村、紅堡鎮麻池村等10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任務,新修梯田1800畝,完成提灌工程3處,建蔬菜大棚170座,種植馬鈴薯2500畝、大麻1500畝、法國青刀豆200畝、中藥材1050畝,栽植核桃5500畝、蘋果3600畝,養豬8733頭,養牛588頭,養驢188頭,建設村陣地6處,培訓村技術人員9448人次。
縣上在貧困村新修梯田1000畝,在郭川鄉宋川村、遠門鄉單魏村、劉寨村新建果窖各40座,黃門鄉貧困殘疾人中藥材種植項目完成100畝。新城鄉貧困村核桃基地建設在王堯村栽植核桃1000畝、大陸村栽植核桃500畝。在草川鄉火石村整村推進項目扶持73戶貧困戶,養牛146頭;扶持23戶貧困戶,養仔豬46頭;新建優質核桃園2000畝,種植中藥材494畝;建村文化衛生培訓設施1處;培訓農業實用技術人員200人(次)。
黃門鄉王店村是省扶貧辦確定的全省5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之一,項目安排一名領導和一名專職干部具體負責,協調落實。至目前,扶貧項目已全面完工,整合項目穩步推進。新建人畜安全飲水工程一處,自來水入戶200戶;新修蔬菜大棚配套灌溉工程一處,完成1120米渠道安裝工程,打大口井2眼;發展庭院經濟基礎設施建設40戶,建塑鋼塑料大棚90座;外出務工人員技能培訓400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00人,建村級服務中心一處,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
為了提高全縣農業科技含量,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縣委、縣政府整合縣內各種農業資金,在紅堡鎮安坪村建設清水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天津市對口幫扶該縣資金70萬元,用于五連棟日光溫室建設,該工程將于今年春季投入生產。該項目的投入使用,將徹底改善清水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含量低的現狀,加快全縣脫貧步伐。
強化勞務培訓 推廣實用技術
2007年,清水縣扶貧辦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強化勞務培訓,推廣實用技術,有力地推進了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是“兩后生”培訓工作全面展開。按照省扶貧辦《貧困戶家庭“兩后生”技能培訓計劃試點辦法》規定,清水縣及時轉發了《試點辦法》,使每個鄉鎮從年初就將此項工作納入全年工作計劃,并按通知和《辦法》要求抓好了落實。該辦充分利用天水農校、天水職校、天水軸儀技校等培訓基地的優勢,通過宣傳和動員對全縣范圍內2007年度畢業的貧困家庭“兩后生”采取邊申報、邊審查的工作方式,對審查合格的及時進行建檔。全年共安排培訓“兩后生”600多名,舉辦了由省、市、縣領導、幫扶單位、培訓基地代表和受助學生參加的“清水縣貧困家庭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啟動儀式”,促進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是勞務輸轉技能培訓順利進行。在做好兩后生培訓的同時,對短期技能培訓也長抓不懈。會同縣勞務辦在山門、秦亭、王河等鄉鎮舉辦縫紉培訓班4期,培訓外出務工人員400人,全部安置到天津服裝廠就業;舉辦赴疆拾棉培訓班1期,培訓434人。在天水農校舉辦應用電子技術、數控、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短期培訓班6期,培訓學員633名,學員經培訓合格后全部安排到蘇州的家電企業就業,人均月收入1200元以上,達到了“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家”的目的。
三是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根據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需要,啟動運行了清水縣扶貧科技服務中心,建立了貧困農戶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結合項目實施,召開了由鄉上分管領導和2007年實施整村推進的項目村以及實施扶貧項目村70多人參加的扶貧項目培訓班。邀請市農科所、縣農牧局、縣科協等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對項目區群眾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共舉辦培訓班13期,培訓群眾6000余人(次),使一些易學、實用的農業技術得到普遍推廣,為新時期全縣扶貧開發工作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