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項目抓管理 壯大產業促經濟
——清水縣林業產業發展情況調查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的東南部,地處黃河中下游渭河北岸的隴山西南麓,全縣土地總面積2012平方公里,林業用地面積161.647萬畝,有林地面積60.27萬畝,森林活立木總蓄積12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5.02%,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基地,加強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促進了森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全面提高,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林業經濟快速增長,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自1999年以來,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市生態建設先進縣”,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三北防護林建設先進縣”稱號,2002年被列為全省十四個退耕還林示范縣之一,同年又被國家財政部列為全國5個財政扶貧與退耕還林結合項目試點縣之一。七年來,已相繼實施國家林業生態重點項目11項、省列項目9項、市列項目5項。項目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林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已初步建成公益林體系和以落葉松、油松等為主的速生豐產林以及核桃等經濟林為主的干鮮果產業體系,林業經濟呈現出了持續、快速、穩步發展的勢頭。
——加強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優化生產生活環境。
清水縣從2004年開始實施林業分類區劃經營,區劃生態公益林面積85.9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0.6%。2004年被納入國家第一批重點公益林面積43萬畝。為實施好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項目,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清水縣國家重點公益林管理項目領導小組,由主管林業的副縣長任組長,林業局局長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管理。一是加強宣傳發動,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積極開展公益林工程建設。二是做好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提高。規劃“十一五”期間完成造林作業面積15萬畝。三是搞好示范樣板點,提高科技含量。
——大力發展商品林基地,形成規模效益。
近年來,為了提高林業綜合效益,清水縣積極狠抓商品林基地建設,調整林業結構,實現從單一結構向多種經營方式轉化,向以“三高”、“四化”為主體的商品林業發展,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
第一,建立以落葉松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截至目前,全縣已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10萬畝,林木長勢良好。據調查,1994年在九龍梁營造的落葉松林,年平均蓄積凈增28立方米每公頃,平均樹高已達9.8米,預計到輪伐期,平均蓄積270立方米每公頃,出材按180立方米每公頃計,產值達45000元每公頃。
第二,發展經濟林基地,提高林業經濟效益。目前,全縣已建立核桃經濟林基地7萬畝、蘋果基地12萬畝,年產核桃500萬公斤、蘋果3000萬公斤,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縣上計劃五年內再發展核桃3萬畝,發展蘋果3萬畝,并逐步向規范化、集約化經營轉變,形成規模效益。全縣還建成了以甜櫻桃、梨、李、桃、杏等特色鮮果為主的鮮果基地8000畝,年產鮮果300萬公斤;建立果藥、林藥間作示范基地3萬畝,對全面提升林業的綜合效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實行林業產業多樣化經營,促進森林資源良性循環。
第一,把退耕還林(草)工程建設與種草養畜的產業建設相結合。在全縣種植以紫花苜蓿、紅豆草為主的優質牧草20萬畝,年產優質干草4000萬公斤。發展以黃牛、羊、豬為主的舍飼畜牧業12000戶,既緩解了林牧發展的矛盾,又為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與后續產業開發相結合。縣上把后續產業的開發作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中心工作來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廣大農戶和個體經營者大力開展林經、林藥、林牧等復合型經營,提高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的前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