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走來好干部
景勤學是清水縣紅堡鎮景山村的普通農民,2005年,他從海拔1700多米的干旱山區來到地勢平坦的安坪村承包了4個塑料大棚。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景勤學的四個占地1.2畝的塑料大棚收入了6000元,等于是他全家5口人在山上年收入的兩倍。今年,在景勤學的帶動下,景山村先后有17戶農民從山區來到川區承包塑料大棚,紛紛種起了西瓜、番茄、黃瓜、油菜、辣椒等高效經濟作物。目前,這些農民在塑料大棚里種植的經濟作物,長勢都十分喜人。看到這些豐收景象,景山村的農民都發自內心地說:是紅堡鎮的好干部幫助他們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
紅堡鎮地處清水縣城郊川道區,有較好的自然和區位優勢。多年來,由于受傳統農業的影響,川區一部分村民存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對土地耕作管理粗放,增產增收的步伐緩慢。而一部分生活在山區的村民,因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存在著脫貧致富門路窄的現狀。為了解決全鎮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從去年以來,全鎮爭取到350萬元的農業綜合開發投資項目,在條件較好的川道地區采取川區帶山區的方式,在安坪村進行了高效農業綜合開發區建設。
前不久,當我們來到紅堡鎮采訪時,只見在一馬平川的牛頭河畔,60座新夯成的冬暖大棚墻體猶如60排整齊有序的士兵,聳立在綠色的田野上;上千座新建的塑料大棚在春風的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白色的波浪,顯得巍巍壯觀。大棚里剛剛出苗的各種蔬菜和瓜苗細嫩清脆,充滿了勃勃生機。整個農業綜合開發區呈現出“路修通、渠相連、樹成行、棚成片”的壯觀場景。
紅堡鎮黨委副書記魏路生忙碌在開發點的現場,這位被強烈的太陽紫外線曬得黝黑、身穿一身迷彩服的高大漢子,正帶領著鎮農業服務中心的18名干部,在各設施大棚前忙前跑后。
談起農業綜合開發的艱辛,魏路生說:為了引導村民改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從今年3月3日以來,他帶領鎮農業服務中心的18名干部,自帶行李和伙食,在安坪村農業綜合開發點建設工地安營扎寨。兩個多月來,很多同志都吃住在工地或農戶家,每天早8時到地頭,晚上9時才休息,大家都很少回過家。不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大家都有一個心愿:為了讓群眾增加脫貧致富的“錢袋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鎮農技女干部賀小宏說,她幫扶的對象名叫安建吉,全家4口人,勞動力少,以前從來沒有種過蔬菜和西瓜。為了幫助安建吉搭好4個塑料大棚,從年前,她就幫他搞規劃,搭鋼架,調籽種,鋪塑料,幫他平地、積肥,一刻也沒有清閑過。最近安建吉的塑料大棚長出了綠油油的瓜苗,她的心里感到踏實了許多。今年28歲的鎮農技中心技術人員沈小芹,更是一位深受村民歡迎的女干部。去年以來,她共幫扶了18戶農戶,負責搭建起41個塑料大棚。為了幫助農戶早日走上致富道路,她把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交給鄉下年邁的婆婆帶,自己一心撲在田間地頭。兩個多月來,沈小芹白天奔走在田間,手把手指導村民建塑料大棚;晚上,她走東家、串西家,幫村民算細賬,引導村民轉變傳統的種植觀念。在她的努力下,所幫扶的農戶都超額完成了任務,村民們感動地說,這些好干部,真是吃了不少苦!
目前,在18名農技干部的幫扶下,紅堡鎮在川道區已建起2400多座塑料大棚,發展無公害蔬菜面積1萬多畝,建成鮮食葡萄基地2000多畝。這些設施大棚和葡萄基地,除了由當地部分村民承包了一部分外,其他由政府補貼,采取富村帶窮村的辦法,租給了干旱山區的農民,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