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撲面換新顏
金秋季節,清水縣秦亭鎮政府機關的10多名干部替甘谷縣大漠行麻鞋有限責任公司忙著收購農民的麻皮,僅此一項為全鎮農民人均增收320多元。一位老人感動地說:“以前是干部繞開問題走,現在是干部主動解決問題,這為我們農民增收搭起了金橋。”這就是清水縣轉變鄉鎮職能試點工作開展后實實在在的變化。
責權利相連 干部就是帶頭人
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取消和農民生育意識的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改革勢在必行。清水縣今年率先在紅堡、白駝、黃門、秦亭、金集5鄉鎮就“鄉鎮干部干什么、鄉鎮工作的重點是什么、鄉鎮政府的職能是什么”進行了重新定位。3月份以來,縣上在試點鄉鎮實施了四項改革措施:推行分組包項目制、分組包產業制,因事設崗,按崗定責;實行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執行績效掛鉤的浮動工資制;嚴格考核考勤制度。秦亭鎮的46名干部分成蔬菜生產、道路建設、科技示范等7個項目小組,深入到生產第一線抓點示范,幫助群眾解決生產中的具體困難。黃門鄉41名干部通過競爭上崗有了用武之地。紅堡鎮對干部實行結構工資,每月只發工資總額的80%,余20%每半年按考核等次進行獎勵。
縣委書記雷鳴告訴記者,這種做法,為的是真正從制度上把鄉鎮工作重點轉變到更好地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有效服務上來,是鄉鎮干部在百姓中“有為才能有位”、創業富民的突破口,把干部就是發展經濟的帶頭人這一概念更為具體化了。
多條腿走路 激活一池春水
清水縣鄉鎮政府職能改革,實現了“四個轉變”:即日常管理由“為民作主”向“讓民做主”轉變,干部觀念由領導管理向指導服務轉變,工作方式由簡單的行政命令向用市場經濟引導、服務示范轉變,工作重心由就農業抓農業向抓農副產品和第二、三產業轉變,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抽樣調查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66.7元,同比增長14.5%。
秦亭鎮黨委書記宋滿全帶領農技干部,先后從省農科院、渭源等地調玉米、大麻、白瓜子等新品種16種,在全鎮建立示范點10處、2000多畝,種植大麻、中藥材2.07萬畝,并為農戶去年種植的3700畝柴胡、板藍根等藥材找到了銷路;為了提高當地的牧草品質,鎮上6名領導干部在店子村建立優質牧草示范園6畝,帶動全鎮種植優勢牧草1500畝,帶動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鎮上還輸出務工人員3000多名,為加快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紅堡鎮干部韓亞軍被村選派到紅堡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后,建了一個蔬菜大棚做示范,帶動全村興建蔬菜大棚100多個。該鎮共建塑料大棚1407個,種植蔬菜4660畝,改造老果園2000多畝,完成果實套袋400多萬個,建葡萄基地1000畝、瓜類1200畝、中藥材2000畝,養牛1000頭、養雞10萬只、養豬1000頭,還建成了年產值2000萬元的鄉鎮企業小區,啟動了八條路、四個學校、三座橋、一條商業街、一座政府辦公樓的建設,總投資7300萬元的7個招商引資項目相繼落戶紅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