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4-10/15/2410150858d4f258de89057d7f.jpg)
金秋十月,大地流金,秦安縣王鋪鎮6000畝馬鈴薯喜獲豐收,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工人們勞作的忙碌身影,剛破土的馬鈴薯從形狀到質量都好于往年,預示著又一個馬鈴薯豐收年的到來。
走進王鋪鎮神仙嶺流域馬鈴薯種植基地,伴隨著一陣陣機械轟鳴聲,一顆顆“金蛋蛋”鋪滿地頭。通過機械化作業完成挖掘、薯土分離,一個個圓潤金黃的馬鈴薯破土而出,鋪滿了田間地野,大大縮短了收獲期。工人們緊隨其后,迅速進行分揀、搬運,旁邊的運輸車則整裝待發,第一時間將馬鈴薯運往王鋪鎮農特產品加工園進行分揀、儲存。
“王鋪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實際,聚焦鎮域馬鈴薯主導產業發展,經過調研制定‘一軸兩核三中心五片區’產業規劃,在鎮域北側省道S207線以西、鳳凰山和神仙嶺之間區域實施神仙嶺流域馬鈴薯產業園建設,采用‘脫毒良種+黑膜覆蓋+配方施肥+病蟲防控+農機耕作’的高產高效標準化馬鈴薯種植技術,通過與省薯業協會協作及基地示范帶動,推動全鎮馬鈴薯產業提質增量。”王鋪鎮人大主席付小峰告訴記者。
![](/Files262/BeyondPic/2024-10/15/241015085824b478538fc96a9f.jpg)
在此基礎上,為實現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富余勞動力轉移規模化、農民增收實效化,王鋪鎮積極探索創新“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黨委+協會(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農戶”發展模式,發揮本土專業合作社懂農業生產、擅長經營的優勢,負責基地耕種、田間管理及收獲全過程。實現農民以土地流轉資金、務工報酬和入股分紅等多種形式增收,不僅讓土地‘忙’起來了,還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切實拓寬了群眾致富渠道。
“今年合作社在神仙嶺流域流轉托管了6000畝土地種植馬鈴薯,通過和省薯業協會合作,主要種植青薯、隴薯品種,長勢好、產量好,預計畝產在3000到4000斤左右。”正在馬鈴薯挖掘現場察看農機運行及工人分揀情況的合作社負責人楊興旺說。
賈建彩是王鋪鎮的村民,已經連續好幾年在合作社務工,她告訴記者,每天穩定有30多名像她一樣的附近村民在這里務工。“平時都在合作社打工,現在是馬鈴薯收獲的季節,一天能掙一百多塊錢。”賈建彩笑著說道。
![](/Files262/BeyondPic/2024-10/15/2410150858334c55b24eea54f7.jpg)
馬鈴薯產業不僅讓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還帶動了整個鎮的經濟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下一步,王鋪鎮將繼續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推廣馬鈴薯科學種植,探索馬鈴薯深加工項目,持續拓寬銷售渠道,推動馬鈴薯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使“小土豆”逐步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