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西部梁峁溝壑區,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這里山多川少,是甘肅省十八個干旱縣之一。翻開秦安的歷史長卷,大自然在這里仿佛只留下了兩個字:干旱。沒有水,這里十年九旱。秦安民間傳言,滴水貴如油。“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是常態,也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
“我在這兒秦安的北面山上,原先沒有自來水,祖祖輩輩在溝里擔水,水特別混濁,有時候有青蛙。”葉堡鎮李坪村村民李小林回憶道。
提起小時用水的事,興國鎮鄭川村村民靳志強也頗有感觸:“ 一直是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曾經飲用水擔水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從我小開始就吃的是常流水,大山溝里的常流水,后來在河灣里挖山泉,在冒水眼里擔水,由于水十分困難,特別一到夏季,基本上就是葫蘆河斷流,大山溝斷流,泉水也很少,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國家每年投放大量資金在全縣干旱鄉鎮打水窖、挖澇池,八十年代興建人畜飲水工程,九十年代又啟動“121”雨水集流工程。這些舉措,雖然解決了部分地區人畜飲水的困難,但水質差、水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葉堡鎮何李村村委會副主任何喜正說:"我們就打水窖,房頂上盛的水,我們溝里就拉的管子,拉的電,抽的水,把水窖抽滿。自來水通了,就是稍微有一點咸。
后來通了自來水,水壓不穩定,有時有,有時沒有。"葉堡鎮李坪村村民李小林告訴記者。
秦安縣水利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站副站長劉赟兵說:“秦安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自2005年開始,先后建成葉堡、西川、郭嘉等18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農村缺水的問題,由于地形地貌等歷史原因的影響,秦安的水質相對來說含鹽量較高。”
秦安人民生活用水長期依靠提取葫蘆河淺層地下水供給,一度面臨供不應求的困境,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區供水壓力越來越大,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成為困擾全縣發展的一大“瓶頸”。
缺水的故事講不完,說不盡。解全縣渴,沖發展之瓶頸,成為幾代人翹首以盼的拳拳期望。
民生所望,施政所向。2014年5月3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立項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從可研報告到初步設計報告批復,歷時不到3個月,這也成為甘肅獲得國家批復最快的水利項目。2015年,洮河二期工程開工建設,供水范圍覆蓋秦安縣等8縣區。這一偉大工程的建設,既圓了秦安幾代人的夢想,又解決了長期困擾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從此,這座隴上古城因供水不足而揪心、焦灼的日子將一去不返。
興國鎮鄭川村村民靳志強說:“引洮工程二期在我們秦安順利通水了,這是圓了我們秦安人幾十年的夢。”
“水穩定了,還有一個最明顯的是,水的甜度提高了,煮的茶沒有沫子了,水質比以前好了很多。”葉堡鎮李坪村村書記 李繼軍告訴記者。
葉堡鎮李坪村村民李小林說:“通上洮河水,水壓穩定,每天都有水,我們不管什么時候從地里回來,都有水,水還很甜。”
“洮河水接入以后,解決了秦安自來水含鹽量較高的問題,使全縣廣大群眾能夠喝上更甜更可口的水。”秦安縣水利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站副站長劉赟兵告訴記者。
從“苦焦”到“甘甜”,從“排隊刮水”到“產業活水”,洮水流經之地,處處展現出勃勃生機,孕育出無限希望。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