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秦安縣隴城鎮按照“文化旅游樹品牌、產業發展作支撐”的工作思路,以“文旅農康”融合發展為主要模式,在做強藥產業、做優果產業、做大養殖業、做興旅游業上下功夫,在強化扶持、擴產促銷、叫響品牌、招商引資上做足文章,推動農業產業強鏈延鏈補鏈、提標提質提效,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中藥材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新引擎”。
隴城鎮充分發揮鎮村黨組織統籌資源優勢,按照“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瞄準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承包村里閑置土地,大力推進中藥材種植工作。
“目前全鎮以寺坪山、北山產業園為主,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帶動山王、張灣、崇仁、范呂、上袁、王李、許墩等8村共種植七月菊、金銀花、獨活、柴胡、黃芪、板藍根等中藥材1100畝,其中北山產業園種植黃芪200畝,寺坪山種植金銀花、黃芪440畝,培育紅芪苗60畝,打造形成寺坪山和北山2個中藥材種植示范園!彪]城鎮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隴城鎮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大力推廣中藥材間作套種、輪作種植等模式,進一步完善種植、采收、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依托項目,計劃增加現代化采收、冷藏、烘干、加工等設備,大力推進中藥材特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標準化建設工作。同時,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打造“黨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隴城鎮中藥材產業發展機制成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效益不斷彰顯,產業發展勢頭持續向好。生產的金銀花、菊花、黃芪等中藥材已經走進了各大藥企,打造形成了‘媧鄉許墩’中藥材品牌,平均每畝年產值2500元,中藥材種植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彪]城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白脆瓜大棚孕育產業發展“新希望”。
隴城鎮媧皇村北河灣地勢平坦,陽光充足,水源豐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今年該村立足良好生態和適宜氣候優勢,按照“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社會共建”的方式,采取“統一規劃、統一建棚、統一生產、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六統一”原則,大力發展白脆瓜種植產業,建成鋼架大棚72座。并按照“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將大棚租賃給當地27家承租主體種植經營。
“目前,大棚里的白脆瓜長勢喜人,預計6月中旬上市,采摘后可繼續種植辣椒、黃瓜等蔬菜,效益明顯。白脆瓜基地的建設為本村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群眾通過付費承包種植和農閑時在基地務工,增加家庭收入!彪]城鎮媧皇村相關負責人說。
特色養殖業讓鄉村振興“畜”勢勃發。
隴城鎮結合“三抓三促”行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發展模式,通過招商引資,筑巢引鳳,加大力度扶持企業發展、扎根、擴效。今年,天水炳林養殖專業合作社新增加500頭育肥豬,目前存欄育肥豬2400頭。“養殖場采用無害化綠色發展處理模式,建成3500立方黑膜發酵池3個,發酵的糞便進行干濕分離,干糞作為有機肥可直接使用,液體作為沼液可給周邊果園灌溉,每年干濕分離后的糞便可滿足800畝果園施肥,高效利用的同時保護了環境!碧焖逐B殖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同時, 隴城鎮充分發揮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的紐帶作用,上接市場、下聯農戶,將小農戶嵌入大產業、帶入大市場、融入大鏈條,真正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畜”勢勃發新動能。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讓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隴城鎮立足縣委、縣政府打造“一地雙城三中心”的總體部署和東部文旅新城建設的美景藍圖,按照“文化立鎮、產業強鎮、商貿活鎮、旅游興鎮、生態美鎮”的工作思路,堅持“保護文化古鎮,建設旅游名鎮”的原則,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持續深入。
依托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秦漢文化四大歷史文化,結合鄉村建設示范村,打造形成了補天石→西番寺景點→上袁村鄉村建設示范村→女媧祠景點→鳳尾村、略陽村鄉村建設示范村→風溝風景區→女媧洞景點→寺坪山中藥材產業示范園→街亭古戰場→山王村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張溝村“媧鄉農園”農家樂→白脆瓜產業基地→明清古街→北山生態建設示范園→鄉村振興館(電商中心)的鄉村旅游環線。并借助“女媧文化旅游節”為鄉村旅游賦予新動能,不斷叫響“媧皇故里”文化品牌,打造“人文隴城”新名片。
隴城鎮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業”的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各村自身經濟基礎、地理條件、優勢資源,突出特色,確定思路,充分發揮“產業+文旅”優勢,走出了一條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子。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