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3/28/20230328101134729.jpg)
提起秦安貨郎擔,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論是在寥無人煙的雪域高原,還是在山清水秀的煙雨江南,都曾留下過他們行商的足跡。可到了商品經濟已然極度繁榮的今天,想要找到一個真正的秦安貨郎擔,卻也著實不易。近日,記者在多方探訪之下終于找到了家住興豐鎮的秦安第一代進藏貨郎擔——劉元安。
![](/Files262/BeyondPic/2023-3/28/20230328101135218.jpg)
興豐鎮位于秦安縣東南,距縣城大約二十多公里,這里山大溝深,土地瘠薄,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興豐人能吃苦、好闖蕩的特性。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便陸續有人背上貨擔,走出家鄉,遠赴寧夏、青海、西藏,靠著販賣小商品為生。今年71歲的劉元安就是興豐貨郎擔中最早進入青海、西藏的一批人之一。
劉元安出生于1952年,家中兄弟眾多,吃不飽肚子是常態,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十八歲那年,劉元安一手提著面袋、一手拎著破舊手提包,踏上了去青海的路。他先是一路翻山越嶺步行至秦安縣云山梁,然后花5角錢坐汽車趕到麥積區南河川,再花兩角錢買一站路的火車票,一路“賴”到西寧。
“那時候不允許走村串戶做買賣,為了不引起別人注意,我只好把幾十元錢置辦的針頭線腦、日用小百貨放在兩個包里去買賣。遇上管得相對松泛的地方,則在小樹林里折一截樹棍將兩個包挑上,走村串戶。”劉元安回憶起自己首次從事貨郎擔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就這樣,農閑大半個月“轉”下來,劉元安給家里掙回百十元。從此以后,每年進入臘月,他都會去青海跑點小營生以貼補家用,玉樹、都蘭、格爾木等地,都留下他做行走商時的足跡。
![](/Files262/BeyondPic/2023-3/28/20230328101135702.jpg)
改革開放后,劉元安的“地下買賣”終于見到天日。有了前幾年的經商經驗,他開始不甘于在家務農,于是將自己外出經商時間由過年時間延伸至全年,走的路子越來越寬,手頭的錢也越掙越多。
1980年,不安于現狀的劉元安將目光投向了西藏。彼時青藏鐵路還未開通,商品流通很不方便,劉元安認定只要能吃得了苦,在西藏一定可以賺到錢。
“當時我們一塊去西藏的有五六個人,先是坐大卡車一路顛到格爾木,再從格爾木轉車到拉薩、那曲。一路上幾乎見不到一個人,剛到西藏時高原反應也讓人十分難受,不過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經常吃不上飯,有時候餓極了,半生半熟的肉,我們也只能強忍著往下咽。我記得第一次去阿里的時候,車在半路拋錨了,水缸開鍋了沒法跑,我們只能去附近的一個湖里打水,那個湖看著近,但走起來非常遠,足足有十幾里,要是在平時也不算什么,可因為高原反應,每走個幾十步就得停下來緩一緩,而且還有幾只野狼,一直在我們身前不遠處轉悠,我們只能拿著棍子大聲叫喊給自己壯膽,十幾里的路我們走了得有兩三個小時,我覺得那可能是我這輩子走的最長的一段路了。”回憶起初到西藏的日子,劉元安滿是感慨。
第一次去西藏,劉元安賺了將近一千塊錢,當他將這筆“巨款”交到父親手中時,父親布滿了老繭的雙手在空中顫抖著,花花綠綠的鈔票在他的指間抖落,他深知這就是兒子的血汗與辛酸。
從1980年劉元安首次入藏開始,他之后每年往返西藏少則四五回,多則六七回,憑借著勇敢仗義、不畏艱難的秉性,劉元安在一眾貨郎擔中脫穎而出,很多年輕人都愿意跟著劉元安一道去青海、西藏討生活。
“從一開始五六個人,到后來一卡車一卡車的人一起出發去西藏,鄉親們對我很信任,愿意跟我一塊出去,我也愿意帶著鄉親們,大家一塊掙錢。”劉元安笑呵呵地說道。
劉元安的足跡經蘭州市到西寧市再到格爾木市,穿可可西里,經風火山、沱沱河、五道梁、雁石坪、唐古拉山口、安多縣。他由黃土高原跋涉到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當四輛軍綠色的解放牌汽車奔馳在雪域高原之上時,誰又曾想到劉元安竟開啟了一場屬于秦安貨郎擔的新長征。
時節不居,歲月如流,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開辟過進藏經商通道的興豐人劉元安,如今已然悠閑地在自家小院中種花種草,安享晚年了,他也會在閑暇時和后輩們提起自己當貨郎擔時的故事。當記者問他如何看待當今日新月異的經商方式時,老人回答道:“時代發展太快了,回想四十多年前,我們翻山越嶺歷經千辛萬苦進青入藏,只為了換幾個辛苦錢,而現在人們坐在家中用手機就可以買賣物品了,今昔對比,感覺就像兩個世界一樣。現在我兩個孩子都在大城市工作,再也不像我那個時候一樣為了填飽肚子而發愁了,我感覺啊,之前的苦真是沒有白吃。”
![](/Files262/BeyondPic/2023-3/28/20230328101136336.jpg)
“興豐鎮自古以來經商氛圍濃厚,是貨郎擔的發源地,傳承已久的貨郎文化底蘊深厚。興豐村貨郎第一人劉元安,他自1970年開始,進青進藏,走門串戶,立時二十余年,他身為黨員,充分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帶動全鎮大部分村民一起經商致富,不斷傳承和發揚了開拓進取、敢為人先興豐貨郎精神,為全鎮鄉村振興和全鎮經濟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興豐鎮副鎮長王瑋說道。
![](/Files262/BeyondPic/2023-3/28/20230328101136164.jpg)
“用腳板丈量大地,用肩膀挑起日月。”這是早些年掛在秦安貨郎擔嘴頭的一句話,也是劉元安等昔日走村串戶的貨郎擔們在行走經商時的真實寫照,他們用一根扁擔挑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大道,挑活了一方經濟,用汗水和智慧鑄成了吃苦耐勞、敢闖敢干、誠實守信的貨郎擔精神,為地方經濟和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