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3/26/20230326054647484.jpg)
近年來,秦安縣王鋪鎮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總體部署,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以全省“三抓三促”行動為契機,立足鎮情實際,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出“12345”產業發展思路,堅持多產業共同發展,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Files262/BeyondPic/2023-3/26/20230326054648932.jpg)
聚集一個中心:以保障糧食安全為中心任務。立足自然資源和傳統種植農作物優勢,推進撂荒地整治,發展特色產業,著力打造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糧食作物基地建設,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圍繞兩項重點:以促進農民增收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目標,以“前期規劃和創新發展模式”兩項重點為抓手,在調研論證、聽取民意等基礎上,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振興,創新推廣“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黨委+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產業發展總體模式,積極探索“1+n+x”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在太平嶺流域實施馬鈴薯產業園建設、在觀音殿流域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建設、在連灣村實施中藥村種植基地建設、在崔岔流域實施小雜糧基地建設、在郭岔村打造萬頭生豬養殖農場,通過基地示范帶動,推動片區化、規模化發展。
![](/Files262/BeyondPic/2023-3/26/20230326054648422.jpg)
抓住三個關鍵:即土地管理方式(流轉+托管)、機械化種植(技術+管理)、農戶收益(流轉費+務工費+分紅費)。通過對土地托管和流轉,將土地交由農機合作社統一使用,實行保底分紅和階梯分紅。通過土地流轉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為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上,充分發揮本地農機合作社種植優勢,從整地、撒肥、播種、打藥、收獲等環節全程進行機械操作。同時,動員農民積極參與田間管理,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土地和勞動力雙收益,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Files262/BeyondPic/2023-3/26/20230326054649690.jpg)
強化四個保障:一是組織保障。發揮基層黨建在產業鏈上組織優勢,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將基層黨建與發展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推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黨委+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新模式,在四個產業片區成立產業黨支部,引領示范全面推廣發展特色產業。二是基地保障。在調研討論、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考察學習的基礎上,打造以培育種植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特色產業為主的農業發展格局,持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激活鄉村振興動力。三是技術保障。充分利用農科院、省薯業協會的種植技術優勢,選取抗病毒、經濟性狀優良的青薯9號和隴薯7號品種為主,套種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大西洋、克新1號等優質品種,既可防止退化,又可實現高效增收。同時,利用農機合作社的種植技術,科學測土配方,采用單壟溝與雙壟溝相結合的種植方式。四是市場保障。引進省薯業協會等龍頭企業,會同聯合合作社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全力確保農戶穩定增收。
![](/Files262/BeyondPic/2023-3/26/20230326054721642.jpg)
推進五項舉措:一是黨建引領聚合力。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建立產業黨委,充分發揮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和黨支部統一調配、統一指揮、全面協作的作用,從定方向、謀項目、解難題、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探索創新出了切合實際的產業發展新模式,保障了片區建設的有序推行。二是政協議事促共識。圍繞產業發展,通過基層協商精準掌握群眾需求,傾聽群眾心聲,積極開展協商,及時推動協商成果轉化,運用到產業規劃上。三是督導檢查促落實。鎮紀委將緊緊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強化政治監督,深入五大片區、田間地頭開展跟進監督,推動各項安排部署落地落實。四是群眾說事議發展。結合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召開“群眾說事會”,傾聽群眾對我鎮產業發展的意見,梳理群眾訴求,解決困難問題,力所能及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五是網格管理優環境。結合“聽民聲、訪民情、解民憂”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由班子成員帶頭示范,帶領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全面排查,全力維護全鎮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