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秦安縣中山鎮河灣村黨支部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本村種植優勢條件,把村級黨支部的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全力打造河灣村溫室大棚示范基地,促進產業增效、集體增值、群眾增收。
河灣村通過整合幫扶力量、村上協調土地、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種植大戶日常經營和村民參與勞動的方式,流轉村民閑置土地,建設標準大棚20座,將大棚出租給種植大戶,種植季節性蔬菜和水果,大棚租金為村集體所有,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可增收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路子,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抓基礎強化組織功能。堅持把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抓基層、強保障、固根本的重要抓手,堅持黨政領導包抓村級集體經濟機制,突出黨組織政治功能,全面加強村兩委班子隊伍建設,不拘一格地把年紀輕、學歷高、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負責人崗位上來。針對河灣村班子年齡偏大、學歷不高、經營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配備了創新意識強、經濟理念好的專職化黨支部書記。從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有培養前途的致富能手、回鄉青年、復員軍人中發展黨員3名,著力打造“本領高強、作風過硬”的村級帶頭隊伍。充分發揮黨組織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最大限度地把黨員和致富能人凝聚在產業發展一線,為村級集體經濟謀發展、為群眾謀利益。
抓宣傳強化理念轉變。河灣村堅持把宣傳走訪作為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力手段,立足“村里有產業、村民有事業、村莊有看頭”目標任務,組織黨員代表和種植能手到武山縣洛門鎮、四門鎮蔬菜種植示范村觀摩,讓黨員干部切實感受,進而從思想上轉變,不斷增強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專業化、年輕化深入挖掘本村致富帶頭人、種植大戶等優秀人士作為儲備人才培養,積極吸引回村種植能手12人,增添發展活力。通過采取廣播播放、上門走訪和群眾說事會方式,與群眾敞開心扉面對面宣講培訓,談思路、談發展,從根本上做通群眾工作,鼓勵群眾支持村級事業發展。在溫室大棚建設初期,存在個別群眾保守觀望、決心不足和參與度不高等困難,河灣村定期召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座談會,宣傳介紹發展模式、發展成效及發展集體經濟的優勢等,引導群眾充分認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重要性,群眾由原來的“站著看”變為現在的“搶著干”。
抓規劃強化因地制宜。河灣村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大力扶持、多元發展”的工作思路,立足優勢條件,找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切入點和契合點,制定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圍繞河灣村村情實際,統籌村集體、村級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等資源,依托林草系統行業優勢,以特色化、標準化為方向,開展大棚集中育秧和蔬菜種植,免費向種菜大戶提供集中育秧服務,既降低農戶種菜成本,又能保證育秧質量,提高蔬菜產量;不斷強化技術培訓,開展辣椒、黃瓜等反季節蔬菜和圣女果等特色訂單化的種植,讓蔬菜有了規模解決種植少、散、弱的問題,也為村民提供了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還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的新的探索。
抓扶持強化機制保障。河灣村通過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承載、幫扶單位支持和種植大戶參與方式,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黨建助推富民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積極協調人力、物力,配套了水電路等相關項目,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提前完成溫室種植基地各項建設任務,在蔬菜種植上,為農戶提供菜苗、化肥、農藥及技術指導。根據蔬菜種植產業特點和村集體增收需求,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積極開展土地流轉、承包經營、技術支持、農超對接等工作。
中山鎮河灣村通過溫室大棚種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村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及農戶之間搭建“利益鏈”,村黨支部增強了凝聚力和戰斗力,合作社積累了種植經驗和市場資源,村集體經濟獲得經營性收入,農民實現按股分紅及務工收入。
(新聞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