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抓實抓牢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筑穩糧食安全壓艙石,走出鄉村振興致富路。隴城鎮立足縣委縣政府打造“一地雙城三中心”的總體部署和東部文旅新城建設的美景藍圖,按照“文化旅游樹品牌、產業發展夯基礎”的工作思路,始終堅持“三農”優先發展,以農民增收為根本目的,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扎實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保障糧食安全上開新局。
靠實責任、強化措施,形成人人參與促整治的良好氛圍。及時召開全鎮撂荒地專項整治工作會議,突出早、快、好,注重嚴、實、細,對撂荒地治理進行全面安排部署,成立了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各村也成立了以包片領導為組長、駐村干部和村黨支部書記為副組長,各村民小組組長為成員的工作推進小組,形成了“三級干部包戶包地塊”的責任體系,建立健全網格化整治臺賬,壓實鎮村干部責任,細化工作措施,明確復耕復種完成時限,確保撂荒地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推進;核實圖斑,摸清底數促進治理。依據“隴上國土云”和農業局反饋“三調”圖斑面積,鎮村干部深入農戶、田間地頭,逐塊開展地塊核實,實地核查耕地撂荒面積,詳細掌握撂荒耕地真實現狀和承包關系,實際核查面積8813畝,其中有耕種條件的圖斑118個5006畝;無耕種條件的圖斑279個2789畝,具備治理條件的撂荒地,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地開荒整理工作;強化宣傳動員,營造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鎮村依托“主題黨日+群眾說事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召開撂荒地整治推進會9次,懸掛宣傳橫幅30余條,并利用微信群、短視頻、大喇叭、田間地頭動員等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提高廣大群眾耕地保護意識。進一步營造全民參與撂荒地治理的良好氛圍,為復耕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精準施策、精耕細作,多措并舉開展撂荒地整治。隴城鎮利用春耕有利時機,通過大量入戶調研,歸納梳理,根據不同類型,提出了“自種及代種模式、第三方流轉模式、村級股份制經濟合作社托管模式”三種治理模式。從農戶自身的角度出發,對有耕種能力和條件的農戶,采取自種和代種的模式,由村委會和農戶簽訂“撂荒地耕種協議”,按照時間節點,自行種植經營,項目適當拉動資助。針對常年外出和無勞動能力且有流轉意愿的農戶,采取第三方流轉模式,將撂荒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植合作社進行經營。同時針對大面積且相對集中連片的撂荒地,由村級股份制經濟合作社牽頭,以“黨支部+聯合社+農戶”的托管模式進行復耕復種。在撂荒地的整治過程中,逐地塊建立臺賬,確定責任人員,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開展割草、旋耕和平地整地。同時邀請縣上農業技術專家,對區域內大宗地塊進行了測土配方,配方施肥,清除雜草。通過深耕精耕、精準施策、精細作業,為推動農業高質高效上開好局、起好步。在前期調研中,發現交通不便是造成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些問題,在進行土地整理之前,開通產業路80多公里,為撂荒地整治創造了前提條件。
黨建引領、抱團發展,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按照“黨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進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抱團發展、形成合力,22個村通過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托管撂荒地整治與經營,畝均可為村集體分紅50-100元,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張灣、鳳尾等5村通過“四議兩公開”的辦法從村集體經濟積累資金中購置大型農機具5臺,微耕機、覆膜機等農機具10臺,用于撂荒地整治,為鳳尾等5村增加村集體收入12萬元。同時進一步有效盤活陳村等農機合作社和農戶現有農機資源,用于撂荒地整治,形成抱團發展,增加合作社和農戶收入。
下一步,隴城鎮將緊扣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結合全鎮5006畝撂荒地整治、12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940畝大豆種植項目,以深厚的為民情懷,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奮力拼搏、砥礪前行,將撂荒地變成將來的致富田,穩步推進糧食作物種植,守住糧食生產安全線。
(來源:秦安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