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9/BeyondPic/2020-7/22/20200722045600684.jpg)
近年來,秦安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三山三河一長廊”為主線,不斷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切實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高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Files259/BeyondPic/2020-7/22/20200722045600713.jpg)
“三山”即鳳山、鶴山、龍頭山;“三河”即葫蘆河、清水河、南小河;“一長廊”即百里生態文化長廊。2018年以來,秦安縣累計投入資金2.38億元,完成生態造林5.6萬畝,栽植各類綠化景觀苗木40余種510萬余株,森林覆蓋率達30.1%。2019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07天,較上年增加29天,空氣優良率達91.6%。
![](/Files259/BeyondPic/2020-7/22/20200722045601200.jpg)
秦安縣始終把生態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堅持規劃先行、領導包抓、步調統一,凝心聚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高起點規劃,先后委托中科國環環境技術研究中心對黃河中上游葫蘆河等河流進行重點規劃,委托北京林業大學對全縣生態造林進行規劃設計,編制了《秦安縣綠化規劃編制》,堅持“一山一策”“一河一策”整流域推進生態治理。并由縣四大組織領導帶頭參加、縣直部門劃片包干、各鎮緊抓造林黃金季節,廣泛宣傳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植樹活動,形成“城鄉啟動、上下聯動、整體推動”的工作格局,營造出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的良好氛圍。
![](/Files259/BeyondPic/2020-7/22/20200722045602506.jpg)
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果則果”的原則,以“三山三河”為主軸,打造“一軸多線”綠色生態文化長廊,重軸造線、抓點帶面、集中連片,規模化推進生態建設。打造以鳳山景區、鶴山生態公園、龍頭山生態產業帶等千畝以上生態治理示范點19個,按照“大通道、寬林帶、多樹種”的原則,累計完成道路綠化485公里。
為了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秦安縣著眼富民產業培育,建成劉坪蜜桃示范基地、王窯花椒示范園等萬畝以上產業示范基地18個,全縣林果主導產業突破95萬畝,產值34億元以上。今年以來,已完成三北五期4000畝,天保工程二期1000畝,完成國土綠化1.48萬畝,果椒建園1.5萬畝,提升改造老果園2萬畝,累計完成果園有機認證、綠色認證10萬畝,林果主導產業實現適宜種植區域全覆蓋。
![](/Files259/BeyondPic/2020-7/22/20200722045602278.jpg)
為了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秦安縣突出源頭綜合治理,2018年啟動了黃河中上游葫蘆河秦安段水質保障及生態修復工程,完成了總投資8557.6萬元的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資源化工程,積極與生態環境廳協調對葉堡水源地保護區范圍進行調整,加大葫蘆河流域控源減污整治力度,葫蘆河1號橋斷面水質COD和氨氮兩項重要指標均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建設蓮花鎮污水處理廠,并在蓮花、五營、隴城三鎮配套污水收集管網,預計今年底將全面完工;占地111畝總庫容為34萬立方米的蓮花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已建成運行,在重大項目還未竣工運行的情況下,聯合建設了22個簡易污水處理池,對污水中主要污染物進行藥物降解等簡易措施處理,切實減輕對地表水的污染;緊盯“河長制”重點任務,投資3500多萬元在南小河新修排洪渠2.2公里,綠化河道10萬多平米,建設休閑小廣場8處、便橋5座,將南小河綜合治理工程與鳳山4A景區、葫蘆河生態公園融為一體。近三年,在葫蘆河各支流累計新修堤防40多公里,治理山洪溝道32公里,有效保障了河道通暢。
![](/Files259/BeyondPic/2020-7/22/20200722045602387.jpg)
結合《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十大生態產業項目建設,秦安縣謀劃儲備了縣城水質凈化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鳳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天然氣利用工程等十大生態產業項目50項,概算總投資93.07億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項目64個,總投資225.56億元。目前,全縣有生態護林員1105人、草管員365人;有縣級總河長2名、副總河長2名、分段縣級河長30名、鎮級河長166名、村級河長343名,做到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時,將生態建設工作納入各鎮、各部門年終考核指標,建立“縣統籌、鎮街頭村主導、群眾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完善《秦安縣造林綠化考評辦法》《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方案》,實行“簽字背書”制度,層層簽字責任書,明確責任,分區域進行管護,保證生態建設質量,持續鞏固提升葫蘆河流域治理成果。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