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9/BeyondPic/2020-6/13/20200613111455435.jpg)
為慶祝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6月12日,秦安縣文化館和秦安縣博物館在興國文化廣場共同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非遺項目現場宣傳展示活動。
![](/Files259/BeyondPic/2020-6/13/20200613111455277.jpg)
活動展出的有國家級非遺女媧祭典,秦安小曲、省級非遺蠟花舞、羊皮扇鼓。實物展示的有省級非遺彩陶、麥稈編、秦安剪紙等。
![](/Files259/BeyondPic/2020-6/13/20200613111456591.jpg)
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安梅霞說:“我準備了具有秦安文化特色的剪紙作品,還有實干興邦作品,把我們秦安文化融入剪紙里面,讓更多的人了解剪紙“。
麥稈畫因其取材獨特,工藝別致,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在活動現場,經過非遺傳承人李貴珍創新的簡單實用麥稈畫得到了市民的一致稱贊。
![](/Files259/BeyondPic/2020-6/13/20200613111457559.jpg)
“原來我做的是花籃、山核桃、具有觀賞性但不實用,現在我有了新想法,帶動了很多婦女做一些比較實用的東西,比如做的麻鞋,穿上很涼快,還會做一些茶墊等“。草編傳承人李貴珍說。
活動通過現場發放宣傳手冊和資料、擺放展板、傳承人進行現場講解等方式,與市民進行了交流互動,普及了非遺保護知識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大力弘揚了秦安縣的優秀文化傳統。
![](/Files259/BeyondPic/2020-6/13/20200613111458680.jpg)
秦安縣博物館副館長張瑞琴說:“通過本次的宣傳活動, 希望有更多的群眾能夠了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播文物價值,展現中華風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和活態文化的基因,是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產物,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是民族間凝聚力和親和力的重要源泉。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活動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化遺產保護良好社會氛圍。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