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8/BeyondPic/2019-8/15/20190815090534726.jpg)
從古代的秉燭夜游,到現今“看夜景”名詞的出現,“電”是其中轉變的重要橋梁。如今,電已經成了現代人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帶來了便捷,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幸福溫暖。然而,這種幸福和溫暖不會從天而降,卻來自一代又一代供電人不忘初心、默默的堅守。
秦安330千伏超高壓變電站坐落在興國鎮的鄭川鄉,它是中國的第一座330千伏超高壓變電站,從1972年投入運行至今已47年,截至2019年8月13日已連續安全運行6549天。
![](/Files258/BeyondPic/2019-8/15/20190815090600620.jpg)
高亮是秦安變電站值班長,今年已經是他在這工作的第14個年頭。記者采訪時正好是他值班,和往常一樣,巡視設備、抄錄數據是他一天的必須工作。他說:“我們的正常工作就是對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的例行巡視和特殊巡視,例行巡視就是正常的巡視,就是每隔三天對設備進行一次全面的巡視、檢查以及數據的抄錄,特殊巡視就是節假日、惡劣天氣等情況對設備增加的一次巡視。”
巡視、檢查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關系著千家萬戶的正常用電,正是因為有像高亮這樣的堅守者,他們年復一年,每天堅守在枯燥的崗位上,一絲不茍,認真細致的做好每項檢查、維護,才保障了供電系統的安全運行,才讓我們有了幸福、溫暖、多彩的生活,我們才能看到“千家燈火萬家明,夜景燦爛賽星辰”的景象。
![](/Files258/BeyondPic/2019-8/15/20190815090626338.jpg)
秦安變電站從1969年3月開始建設,至1972年6月投入運行,歷時三年,它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設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中的一個重要樞紐。從劉家峽經天水至關中的劉——天關線路順利帶電投運在新中國電力工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條高壓輸電線路的建成使陜甘兩省實現互供電力30萬~40萬千瓦,豐水季節可以“西電東送”,枯水季節則“東電西送”,達到了水火相濟的目的,形成了陜西、甘肅、青海電網連接一體的電力網絡。
“秦安330變電站,是我國三線建設中,國家自行研究設計的330變電站,主要承擔著向陜西關中的輸電任務和隴東南地區的供電任務,47年以來,經過三次大的技術革新,當前秦安變設備先進,供電半徑大,可靠性高,擔負著重要使命。”天水供電公司變電運檢中心副主任薛衛東告訴記者。
![](/Files258/BeyondPic/2019-8/15/20190815090648811.jpg)
如今,330千伏電網早己成為西北地區的主網,在工農業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甘肅電網飛速發展的進程中,秦安變電站也在一次次技術改造之后煥發出新的生命力。1980年,該站實施了二期擴建工程,1號主變更換增容至15萬千伏安。1992年至2002年,全站的斷路器、刀閘、隔離開關及操作機構進行更換,并首次引進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斷路器。2006年,第三次設備智能化改造完成,該站實現了微機保護監控,進而實現了遠方電量采集,所有刀閘實現遠控操作,實現了變電站內主要測量數據遙控向遠方三級調度自動傳送。2015年5月,該站又一次“換肌輸血”,全面實現遠方監控,集中管理,進而實現變電站無人值班,達到綜合自動化運行管理水平。
“我從87年參加工作以來,見證了秦安變(電站)30多年的風雨歷程,秦安變是1972年6月16日投運,經過幾十年的風雨,設備越來越先進,供電范圍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少,但是人員愛崗敬業的初心沒有變,精心維護的使命沒有變。”薛衛東說。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